头颅CT的观察盲区,你都知道吗

出品

先看病史:男51岁,头痛,头晕就诊。无外伤病史。

厚层扫描

CT平扫当时是9mm的图像。后来怀疑左侧某部位有问题,就重建了1.5mm,果然!!

薄层扫描

点评

影像,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地方。薄层,会给我们规避不少风险,带来更多信息。

头颅CT的观察盲区

CT检查是颅内各种疾病的首选和主要影像检查技术,能够发现大多数疾病,包括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颅内感染及部分脑变性疾病和脱髓鞘疾病,且通常能明确诊断。

然而,CT平扫有其自身的局限与不足,存在一定的观察盲区。本文将从以下3种常见颅脑疾病的漏、误诊分析颅脑CT的几大观察盲区。

一、脑梗死

1.脑干及腔隙性梗死

后颅窝在CT图像上有多种密度差别极大的结构,在2种密度差异较大的物质交界处,容易产生伪影。其中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岩骨间低密度带(即亨氏暗区),其次是枕内隆突所致的放射状高密度伪影,还有鞍区低密度影、颅板内高密度带、桥小脑角高密度区、中颅窝高密度区等。

伪影常会掩盖脑干的病变,最常掩盖的是脑干梗死,尤其是腔隙性梗死及早期脑干梗死,导致脑干梗死极易漏诊。故在检查后颅窝(如小脑、脑干)病变时,应用5mm薄层扫描,如仍采用10mm层厚常规扫描,由于颅骨的干扰,极易将微小病灶漏掉。

2.小脑半球梗死

在小脑梗死还没有明显水肿、密度不是很低的情况下,第四脑室未出现异常变形,常常会误认为是后颅窝颅骨容积效应造成的伪影而漏诊,且脑梗死发生后24h内头颅CT扫描阳性率有限,使小脑梗死的检出率更低。

3.胼胝体梗死

一是对胼胝体认知不足,二是容易忽略侧脑室旁的略低密度影,而把注意力重点放在基底节区和各脑叶实质上,当病人症状很重、而脑叶实质部分和基底节区未见明显病变时,此时要想到有无胼胝体梗死的可能,MR检查矢状位可清晰地显示出来。

4.一般的缺血性脑梗死

CT平扫在发病24小时内常难以显示病灶,24小时后表现为低密度灶,部位和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相对于CT平扫,CT灌注成像及MRI对脑梗死灶发现早、敏感性高。

二、脑出血

1.基底节区的豆状核单侧的钙化

易被误诊为脑出血,基底节区的豆状核钙化多为双侧对称,诊断较易,偶有单侧钙化,加上内囊前、后支和膝部的略低密度影,常常会被认定为出血,此时结合病史或MR检查即可确诊。

2.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易被误诊为出血或单纯的钙化灶而被漏、误诊。

三、脑肿瘤

1.垂体腺瘤

垂体微腺瘤因直径小于10mm,在CT平扫时不易显示。而垂体大腺瘤病灶CT值与正常脑组织的相仿或偏低,即等密度CT值或稍低密度的CT值,只有少数CT值略高于正常脑组织,多见欠清晰,不明显的等密度稍有不等密度的肿块影,但在分辨率低的CT影片上不易辨别。

其蝶鞍扩大、骨质吸收破坏、鞍低下线、垂体高度增加等间接压迫征用层厚10mm的普通头颅CT扫描易漏扫。

2.颅后窝(小脑、脑干)肿瘤

由于颅后窝伪影的干扰,肿瘤的直接征象往往被掩盖,或肿瘤平扫接近等密度,无法清晰显示。

3.转移性肿瘤

颅脑CT平扫,转移瘤可呈等密度改变常被漏诊,此种病人做增强CT扫描或MR平扫加增强可辅助诊断,且患者常有原发肿瘤病史。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zlff/144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