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过午不食rdquo有益

近日,有媒体报道,杭州29岁的小伙子5年“过午不食”,结果胃粘膜广泛充血糜烂,长了两个巨大的溃疡(直径大于2厘米),还有出血和咖啡色血痂。

这些年,笃信“过午不食”的人不少,主要是因为一直流传的某著名中医专家说“过午不食有益健康长寿”的说法,而反对此说者也多将矛头直指中医。那么,“过午不食”真的是中医推行的养生方式吗?

“过午不食”出自佛教而非医学

据笔者考证,医家最早谈论“过午不食”者,当推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喻昌,他在其医案专著《寓意草》中,介绍一例“血证兼痰证治法”时提到饮食调养的重要性,认为不仅肥甘厚味容易生痰,饮食时间也与痰浊化生相关,从人体阳气变化规律看,中午之前阳气渐旺,可助脾运化,不易生痰;午后阳气渐衰,此时再进食,则饮食难化而变生为痰。

用现代营养学观点看,喻氏此说有一误区,人体是恒温动物,其消化吸收能力变化与整体健康状态、活动方式和进食品种、数量相关,和自然界的晨昏昼夜变化并不一致。按照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出的三餐模式为:早餐营养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

喻氏之所以援引佛教“过午戒食”谈病后调护,与他由儒入禅、由禅入医的阅历有关。喻氏在京3年,郁郁不得志,心灰意冷后,削发为僧,遁入空门。诵习佛经同时,他还精研医学,并终于选择“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路,蓄发下山,还俗行医,直至终老。因此,喻氏指“过午不食”是出自佛教,其可信度较高。

喻氏之后,多位医家著述,均有类似论述。而除喻氏外,其他医家异口同声直指此说出自佛教而非医学。如陈岐说“释教过午不食”,王孟英指“释氏有过午不食之戒”,曹慈山讲“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

僧人午后会吃茶羹和“代茶饮”

所谓“过午不食”,佛教的准确说法为“过中不食”和“不非时食”。这里的“午”,并非12时辰制中的午时,而是指正午时分即“可丁可卯”的12点整。按赵朴初先生的解释,为了珍惜居士供养和有利于清心寡欲,佛教徒一天只在正午前吃一餐。原因一是比丘的饭食是由居士供养,每天只托一次钵,日中时吃一顿,可以减少居士的负担;二是过午不食,有助于修定。”

茶羹

佛教徒诵经不能打瞌睡,为了提神可以喝茶。那时人们饮的茶并非清茶一杯,而是茶羹一盏。茶里要放葱、姜、枣、橘皮、(食)茱萸和薄荷等物一起煮后才吃。别的不提,单说大枣,从现代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看,GI值比葡萄糖还高!多吃俩枣也扛饿。

代茶饮

除了茶羹,还有“代茶饮”给僧人吃,内含黄芪、茯苓、葛根、薏苡仁、通草、干姜、桑根白皮、鼠粘根、生干地黄、枸杞根、忍冬、菝契、麦门冬和葳蕤等14味,这14味都先捣碎,再在炭火上烤出香味、臼中捣成细末,吃之前加上少许盐、橘皮、荜茇等煮熟,“煎以代茶”。这方子里,茯苓、葛根、薏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都不低,多吃几盏也扛饿。

药食

另外,据赵朴初先生说:“我国汉族禅宗僧人从古有自己耕种的习惯,由于劳动的缘故,晚上非吃东西不行。所以在多数寺庙中开了过午不食的戒,但是被视为‘药食’。”可见,佛教的“过中不食”也有灵活变通处。

“过午不食”要义是过午少食

多位医家认为,“过午不食”并非过午禁食,而是少食,“早饭可饱,午后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虚”;“古乐府云: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但诸医家多反对吃夜宵,“至于夜食尤当屏绝”。早在唐代,医家王焘就反对夜食:“人至酉戌时后,不要吃饭。若冬月夜长,性热者须少食”。酉、戌时相当于现代17到21点,也就是说,晚上9点之后最好不再进食,即使吃也要少吃。

农耕社会民众的作息习惯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落山后再干活儿要点灯熬油,“性价比”不划算,因此百姓多是天擦黑后就钻被窝了。中医认为,如最后一餐和入睡挨得太近可致食积不化而郁结成病。

“最忌食后就寝,耳无所闻,脾即不磨,肺气又不为之四布,惟有郁结成病而已”;“人不得每夜食,食毕即须行步,令稍畅而坐卧。若食气未消,而伤风或醉卧,当成积聚百疾。”;“胃方纳食,脾未及化,或即倦而欲卧,须强耐之”。

按顿吃饭是文明进化的产物

原始社会里没有餐制,人们茹毛饮血,狩猎为生,逮着什么吃什么,什么时候逮着什么时候吃。到了农耕社会,人类开始种植谷菜、驯养禽畜,能自定食谱和进食时间了,所以孔子才强调“不时不食”,即不到饭点儿就不能进食。

可见,规律性用餐本身就是文明进化的产物,文化修养从餐桌开始且中外皆然,《礼记·礼运》说“礼之初,始诸饮食”,英语文化culture与农业agriculture就差一个代表“田地”(agri-)的词头。

秦汉以前,一日两餐相当普遍,人们将出工前吃的饭,称为“大食”(甲骨文)或“饔食”,吃得相对饱一些;收工后吃的饭,称为“小食”或“飧食”,这通常是将早上的剩饭用水泡一下就对付了:“飧,水浇饭也,从夕食”。因就食时间约定俗成,大食和小食在商代就被定为时辰专名,“大食”指现代7到9点间,“小食”指现代15到17点间。

当然,餐制也因人而异,按礼仪,诸侯一天三顿,皇室一日四餐:“诸侯三饭,卿大夫再饭,尊卑之差也”,可见农耕社会里,多吃一顿饭也是特权。古籍因此有平旦食、昼食、餔食和暮食之分,12时辰和16时辰制里也有蚤(早)食、餔(bū)食、夜食之说。餔食指申时即15-17点间进食:“餔,申时食也”,相当于商代的“小食”时间,都过了午时。城镇百姓三餐制大约是从两宋开始的,主要为适应商业活动的需要。

饮食有节才是正确的养生方式

古人养生强调:“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的“食饮有节”就包括进餐定时、定量和五味调和等。过午不食行不行?不行!

“精”和繁体“氣”字里都有个“米”,人就指着水谷来养精气呢:“精气二字俱从米,是精气又必资乎米”,半天不吃饭,气就不足了:“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传统中医在餐制和食量上和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都强调每顿少吃但多吃几顿:“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像相扑运动员那样一天只吃一顿,但食量超出脾胃的运化能力仍会伤身,“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所以食物总量要控制,“每日饭食只宜八分,不可尽量”;饿过头了再吃就很容易超量,“恐觉饥乃食,食必多”。

正确的做法是定时进餐,每餐少食,“常如饱中饥,饥中饱。”

林殷: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主任、教授;奚茜: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硕士研究生

虚云老和尚在《复星洲卓义成居士》中,谈到关于静坐的法要,恭录如下,希望对大家有用。承问关于静坐之事。云亦是门外汉。今本同舟共济精神。略伸管见如下。一、静坐不过是教行人返观自性的一种方便方法。简言其要。则在于系念一句佛号。(或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皆可。)心心相契。念念相续。由心而出。从耳而入。莫令间断。果能如斯。则更无余缘杂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弥勤弥专。转持转切。不分行住坐卧。岂觉动静闲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养。居士才觉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动念而执着之。宜其不能进步。二、静坐宜取乎自然。身体有病。宜适当调养。不必勉强支持。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卧也。三、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悟道仅为真正修道的开始。由修而证。则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专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见。为学佛人所不齿者。四、参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门。皆教众生破除妄念。显自本心。佛法无高下。根机有利钝。其中以念佛法门比较最为方便稳妥。居士受持佛说阿弥陀经。熟览印光法师文钞。若能依而行之。则净土现成。万修万去。五、荤食造杀害生。大违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长贪嗔淫欲。身后业案如山。冤怨债报。宁有了日。静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荤食则增加无边生死。漏瓶盛油。虚劳精神。智者可以自审矣。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当熟览谛受。六、静坐如法。可使四大匀调。促进健康。七、‘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莫不殊途同归。惟当择其契理契机者而修持之。

著名道教学者潘雨廷在《道教史发微—论仙与道》中指出:要而言之,道教本《老子》之言,得道成仙,斯为修道的成果。

作为一名有着修炼体验的学者,其观点是值得道教界和学术界注意的。

一、“肉身不死”是歪曲

每一种宗教、学说,都有其立言宗旨和人格追求,如儒者修身的目的在成圣成贤,佛家修行的目的在成佛成菩萨。至于道教,现代人大多认为其以长生不死、肉体成仙为追求。

近现代社会,科学昌明,世人不再相信有所谓神通广大、肉身不死的神仙,所以必然视道教为愚昧无知、荒诞可笑的幻想与谵妄。

乃至于不少所谓的道教学者,亦每每出此等言,虽名之研究,其实往往并未对道教做深入了解,就先入为主的采取了鄙夷藐视的姿态,以至于出现各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如声称道教以“肉身不死、羽化成仙为目的”,全不思“肉身不死”是个人肉体在现世的永存,而“羽化成仙”却是精神超入他方世界,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是自相矛盾的。

更有甚者,曾见过一本所谓研究道教女性与女丹的书(《女神女丹女道》),作者不仅声称道教的追求是妄想,书中居然还说:丘处机所写的《梨花词》,不是写梨花,实写一女子,此女子即小龙女。这种文辞只能说令人大跌眼镜了。

在这里,不想深究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歪曲的说法,只需反问一点:人人都知道,肉身不死不能实现,古今道教徒难道真的不知道吗?稍具常识的人都清楚,内丹道即明确反对肉身不死的观念,如果将“肉身不死”作为道教的追求目标,岂不等于将“内丹道”划为“伪道教”?

实际上,不仅是内丹道,从老庄到黄老,都只说修道成圣、成真,而没有说要“肉身不死”。六朝的道教义学到隋唐大兴的重玄学,都是反对“肉身不死”的观念,而提倡修真证道,实现精神超越的。而唐五代以来以内丹道、雷法等为主要修炼方法的各派道教,正是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向路。

我们再翻看史学大家陈垣先生主编的《道家金石略》,其中收集了大量隋唐宋元的道士墓碑墓志,甚至不少道人生前就预办后事,可见其对生死的超脱,可见道教自来就没有以肉身不死作为其修道的宗旨和追求。再如王重阳祖师,原本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修道,最终也只是活了五十八岁,虽然他的寿命没有增加,却超越了生死,(遗世颂: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两个先生决定来,一灵真性诚搜刷。)道门奉之为祖师、神仙,显然是因为他得道,而非不死。

因而,将“肉身不死”视为道教的主旨,不仅有对道教的偏见,也违背了历史事实。

二、得道者谓之仙

那么,应当如何理解道教的追求目标,或者说,如何理解道教的“仙”?如前言,今人以所谓神通广大、肉身不死之神仙为道教之追求,故视之为妄。但是道门既然以道立教,则一切万法必不离道而独立。至于道门所追求之果位,则明言得道成仙。故知得道者,谓之仙。这里,仅举几段熟知的经典文献为证:

昔黄帝问道广成子,广成子告之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

不妨简要分析这段文字: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乃是对道体之描述。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是言修道之方法。

“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是言修道之效用。

这里虽然论及肉体长生,但并未以长生为得道,而仅以肉体长生为修道之效用而已。而《道德经》中言道体无形无相,又言长生久视云云,其实与此相类似,并未将得道与肉体不死划等号(不然何来“死而不亡者寿”之说?)。诚如张广保先生于《唐宋内丹道教》一书中所说:老子认为水、山谷、婴儿的存在类似于道的存在状态,因此他主张修道者应仿效此三物的存在性格。居于这种考虑,他提出专气致柔、守雌不争等修道方术。他的这些主张究其初衷本不是为养生而设,然却自有健身、延年之效。

张广保先生的观点完全符合历代祖师的教导。郝大通祖师就曾明白指出:大道以见性为体,以养命为用。此语可谓道尽天机。许多人见不及此,或以有形之肉体不可合于无形之道体,或以肉体不死为虚幻,故视道教为谬说,真可谓孤陋寡闻,厚污道门了。

此外,《太上玄门晚坛功课仙经》云: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归圣智圆通地,便是升天得道人。又《步虚辞》曰:太极分高厚,清轻上属天。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这些耳熟能详的经文都是道教以“得道者”为“仙”的明证。

实际上,道教所追求的果位,也不是只有仙一种,而是有有圣、真、仙三个等次,这三个等次与玉清圣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相对应,有高下之别。——大体来说,仙表示修道者达到了自我超越,而真表明修道者不仅达到了自我超越,并能度化众生,圣果则指修道者在自我超越和济世度人上达成圆满。其中仙又分多等,丹道中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仅属仙中常见五等而已。(道教三乘果位的说法,在教内各种科仪文本和经典中都有提及,然而似乎未引起重视。学术界有李作勋博士的《隋唐道教心性论研究》曾对此做出梳理,可资参考。)

概括而言,道门既以仙指称得道之士,“仙”是修道者的果位,是福德圆满、人格超越的指称,得道成仙与所谓神通广大、肉身不死之“神仙”判然有别。这实为道教的基本常识。

潘先生《论仙与道》文末言:“乃去仙而仅论道,宜自明清以来,道教日趋式微。”这个说法倒是有点不合事实。与其看法相反,近一百多年以来道教乃是去道而仅论仙,遂使道教丧失其价值关怀与对真理之追问,而堕落为技术传承。如将道教的性命修炼之道简单化、庸俗化为养生,再如陈撄宁先生提倡的仙学,试图从技术层面(修炼气功、外丹服食等)论证肉身不死,而非得道超越,对道教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陈先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试图以“仙学”之名为道教寻求现代调整之路,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努力并未成功。而其仙学主张剥离道教信仰和超越追求,反而导致道教修炼之道转为形体养生,使得宗教的超越性、神圣性受到伤害。相信教内诸大德君子早已明了这一点。

当前谈论道教,唯论气功、方术、养生之类的技术问题,乃至以气功名丹道,认为道在养生等,不能不说是试图发挥道教的优势以期待能振衰起弊。但还须注意到,技术可以为宗教所用,但技术无法成为宗教信仰。(好比世界上不会有人因为医生会治病,就信奉医生教。也不会有人因为风水算卦准,就信奉风水教、算卦教。医术、风水、算卦这些也成不了宗教。)在道教,就是应当以道统术、以术为修道、弘道服务。因为宗教归根到底需要解决人类的精神需求,回答人的价值困惑,探索人的生死超脱问题。

历史的经验也一再说明,道教的每一次兴盛,都是在回归老庄、回归精神超越的情况下实现的。隋唐如此,金元如此,清初也是如此。因而教界今日实在宜回归《道德经》和历代祖师阐教的根本宗旨,高扬修真证道的核心主题,为振兴道风和净化社会做出努力。

作者行苇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因为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之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病机”和“生机”是一对阴阳

“主发谓之机”,主管发射的那个部位就叫机。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

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它是点,不是面。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

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也可以讲,病机一开,人的病状就会显现出来,人就进入了“病”的恶性循环当中。

和病机相对的就是“生机”。生机一开,人就会进入康复这个良性循环当中。实际上病机和生机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是一对阴阳。病机开了,生机就关了,而生机开了,病机也就自然开始关闭了。这个就是辩证法。

医院和法院差不多,动不动就给病人下了死刑判决通知书。而好多情况下,是把不该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以“癌症”为例,癌症现在在人们的心里=死刑。其实如果我们不叫它癌症,那么对于病人来讲,就等于给病人留下了希望,等于留下了生机。

事实上讲,没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从心生,一切病从心治。只要你还活着,你就有生机。找到了这个生机,对症而治,你就会康复。

养生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阳气不足,阳气不足的时候死神就会找到你。这就是道家所讲的,修炼人要有英雄的气质。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

健康两大要素

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

1、足够的气血;

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

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诀。而化除要诀有二:

1、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则一切自化。

2、以药石、按摩助其化除,帮助血气之流通。

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运动有两点禁忌:

1、不能在气血不足的时候运动;

2、不能在污浊的环境中运动。

运动的作用有二:

1、增加气血的运行速度,促进体内的垃圾排出体外;

2、打开皮肤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气。

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

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

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

恢复自身修复系统

午时属心,此时可散步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静养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齐放下,自己浑身如融化,不许用一毫气力,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呼吸顺其自然,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脚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气血顺畅。

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

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

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着天地的精华。

人在松静的状态下,慢慢深呼吸就能体会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气的交换:在吸气时,实际除了肺在吸气,整个身体是在把体内的气向外排,即把人的气释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气时,实际人是在通过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气。

记住,我们偶尔拉肚子、打喷嚏、咳嗽、发烧等都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修复系统在工作,不要一出现这些症状就滥用药物,否则这些药物就会破坏你自身的修复功能,一旦你的修复功能减弱或丧失,那你就把命运交给这些药物了。

只要症状不严重,最好的办法是静养,安心静气让自身的修复系统来完成疾病的修复工作。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慎用药物,让我们自身的修复系统功能恢复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zlff/1267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