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急重症,多在血压骤升合并脑血管已发生异常的基础上发病,常见症状为头晕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逸出的血液在出血部位形成血肿,对脑组织造成挤压和压迫;此外,病变部位继发的炎症反应[1]、细胞凋亡[2]及毒性物质的释放均会产生二次脑损伤,加重患者病情。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脑出血多见于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其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3]。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生存环境的变化,昼夜颠倒的作息规律,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生活习惯以及对身体健康的忽视,脑出血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这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严重影响。引起青年脑出血的相关病因大致分为4类:①高血压病,约占总数的56.36%;②颅内血管结构异常[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s,AVM)、颅内动脉瘤、Moyamoya综合征等],约占总数的10.22%;③系统性疾病及其他(血液病、细菌感染、药物滥用等),约占6.73%;④原因不明型,约占总数的26.69%[4]。然而,目前脑出血的治疗方案大多偏向于中老年患者,对青年脑出血患者的治疗策略探究较少。现就青年脑出血病因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1高血压性脑出血
无论何种年龄段,高血压病都是公认的脑出血第一大病因,一半以上的青年脑出血患者发病时罹患高血压[4]。吸烟、酗酒、熬夜、懒于活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使青年人群的健康状态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5]。年的一项统计表明,我国青年高血压患病率为5.2%,较年增长30%;其中41.9%的青年患者处于高血压前期状态,病情知晓率为11%,但仅6.7%的患者坚持用药治疗[6]。青年人对自身健康情况的不重视以及情绪波动、剧烈活动等均是引发脑出血的因素。脑出血形成的病灶可在短时间内对脑组织产生极大的损伤,且与老年人退行性脑萎缩不同,青年人脑组织饱满,颅内空隙少,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损伤更为严重。基底节区、脑干、丘脑等部位因特殊的解剖结构出血较为常见,且由于位置较深预后普遍较差。脑出血发生后,患者烦躁、应激性反应等症状均会导致病情的负向进展。有研究提出,收缩压mmHg(1mmHg=0.kPa)以上、首次CT的血肿形态不规则等均是提示未来血肿可能扩大的信息[7]。因此,早期的脱水降颅压以及镇静是控制病情的首要手段,其次手术可有效缓解血肿压迫,但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不同,其预后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在发病的超早期(发病<6h)因血肿尚未成型,过早手术会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因此王华超[8]建议,手术适宜在发病6~24h进行。最优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无定论,但无论何种手术其目的都是解除血肿压迫,并减少毒性物质的损伤。目前,常用的术式有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等。邹西峰等[9]提出,选择术式时还应结合患者性别、年龄及出血分级等情况。
2颅内血管结构异常
2.1AVMAVM是一种先天性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好发于11~35岁青年人,是导致青壮年脑出血的重要原因[10]。AVM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癫痫、神经功能损害及脑出血等。脑出血发病的解剖学因素为颅内动静脉缺乏毛细血管床的缓冲,直接连接形成混乱的血管团,而畸形血管团内部血液流量及流速均远高于正常值,在长期高血液剪切力作用下极易出现破裂出血。统计学研究显示,未破裂AVM患者的首次出血率为1.3%,而破裂AVM复发性出血率为4.8%,且年龄每增长10岁,风险增加1.34倍[11]。研究表明,处于脑室深部、直径<3cm的小型AVM更富有出血倾向,因小体积畸形血管团内部血流紊乱更为严重,可产生极高的动静脉压差,故增加了出血风险[12]。AVM的发病机制与胚胎期及后天血管生成调控异常密切相关,有学者提出,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的高表达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3]。AVM的诊断十分重要,考虑到异常血管团的特殊性,创伤性检查有导致其破裂的风险,CT联合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造影作为无创性检查因诊断准确率高、创伤性小等特点受到更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cxby/1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