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女士今年45岁,因“突发头晕伴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症状17小时”,由外院转入我院神经外三科,行头CT发现右侧小脑半球及蚓部出血约8ml,头CTA阴性。张波主任接诊后认为此例出血部位非高血压脑出血常见部位,指示急诊行DSA造影检查。结果发现患者右侧小脑幕缘区存在动静脉瘘,与以往硬脑膜动静脉瘘不同,此例患者瘘口由左侧小脑后下动脉和右侧小脑上动脉的多支末端的纤细分支供血,经由一条粗大的引流静脉汇入静脉窦,经团队研究确定此例为少见的软脑膜动静脉瘘。
软脑膜动静脉瘘(pAVF)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血管畸形,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6%。其血流是从一支或多支纤细的动脉分支通过瘘口,经由引流静脉汇入静脉窦,导致受累静脉系统压力骤增,血液向脑皮质逆向引流,导致头痛、杂音,甚至致命性脑出血。目前,pAVF的治疗以介入栓塞为主,然而,由于pAVF的供血动脉常为十分纤细和走行迂曲的颅内动脉末端分支(细如发丝),手术难度和风险明显高于常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或动静脉畸形,因此需要术者具有十分熟练的微血管超选技术和手术技巧才能完成。
因其存在静脉窦血液向皮质的逆向引流,再次破裂出血的几率较大,多一分钟等待就多一分危险,需尽快为翁女士解除生命警报。虽已是面露倦容,张波主任依然带领由朱廷准博士后、王东生主治医师、赵斌医师脑血管病团队紧急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并决定急诊为该患者实行介入栓塞术。最终,在导管室李雪梅护士长团队和麻醉科熊君宇主任团队的大力配合下,经过近6个小时的努力,术中联合运用“微导管成袢”技术、“导管漂浮”技术和团队经长期摸索创立的专用于纤细血管的“半跟踪(simi-tract)技术”等,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成功将各个瘘口完全栓塞,无残留,最终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康复出院。
术后,张波主任总结了翁女士病情的特点和难点:
1、血管纤细,周围血管密布残绕,3D旋转血管辨识度差,三维重建无法显示细小的供血分支,因此责任血管辨别困难。
2、后循环末端血管细小,迂曲严重,微导丝微导管到位艰难。
3、瘘口内阻力大,胶极易反流,需熟练掌握注胶技巧。
4、瘘口处供血动脉极细,微导管无法进入,需准确评价拟闭塞动脉的功能和后果。
5、术前规划:供血动脉分支丰富相互残绕,需反复辨认。静脉向皮质逆向引流,易出血,保守或伽马刀方案危险,必须完全栓塞。
6、术中评价:必须准确辨别毛细血管与瘘口,供血动脉与逆向充盈静脉等,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判断力。准确评价拟闭塞动脉的作用和对患者的影响。
7、术后治疗:控制血压、排除出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改善缺血、定期复查DSA。
总结:神经外三科自开展神经介入治疗以来,除完成常规的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颅内动脉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手术外,在我市率先开展了经股动静脉双重插管行静脉窦狭窄测压术+溶栓+球囊扩张+腔内成形术、颈动脉外伤性夹层动脉瘤的覆膜支架成形术、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术、软脑膜及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等具有较高难度的手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技术创新,使我院的神经介入工作在短时间内追赶并迈进了国内先进水平。
神经外3科神经介入团队简介张波主任,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及大连市重点学科(神经外科)负责人,在出血及缺血性脑血管的开刀手术和介入治疗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和最先进的治疗理念。
朱廷准医生,医学博士、博士后。医院(每年神经介入治疗手术量近千台)工作4年,师从我国著名神经介入专家梁国标教授,对脑血管病的介入和开刀手术具有丰富经验。
王东生医生,医学硕士,曾在我医院、医院医院长期进修学习,对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大医二院官方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cxby/1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