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自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80%发生于大脑半球,20%发生于脑干和小脑。
一、病因
1.高血压病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最常见)
2.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
3.脑淀粉样血管病(CAA)
4.颅内恶性肿瘤
5.血液疾病
6.药物
7.其他病因:出血性脑梗死(梗死后出血)
二、病理和生理机制
1.解剖结构:薄
中膜肌细胞少,无外弹性膜,外膜结缔组织少
2.高血压
(1)动脉壁玻璃样变及纤维素性坏死→管壁弹性减弱→血管破裂
(2)微小动脉瘤→动脉瘤破裂
3.出血部位:壳核(豆纹动脉)
4.物理效应
(1)占位效应
(2)周围水肿
(3)组织受压
(4)脑疝
5.化学效应:红细胞→含铁血黄素
三、临床表现
取决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
1.年龄:>50岁
2.既往史:高血压病史
3.起病: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安静状态(少数)
4.达峰:数分钟至数小时
5.症状与体征:血压升高、头痛、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
豆纹动脉破裂→壳核出血→累及内囊
①眼球同向性向病灶侧注视
②“三偏”: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③失语(优势侧半球受累)
④出血量:单纯运动或感觉障碍(少)、意识障碍(大)
少见
①易破入脑室
②头痛、呕吐
③中枢性面舌瘫
④颈项强直
⑤可无肢体瘫痪
⑥脑膜刺激征,类似于SAH
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
①偏瘫(下肢重于上肢)
②感觉障碍(重):对侧半身深浅感觉减退(深感觉减退明显)、感觉过敏、自发性疼痛
③失语(优势侧半球受累)
④体像障碍(非优势侧半球受累)
⑤精神症状(边缘系统受累)
⑥丘脑语言
⑦丘脑痴呆
⑧眼位异常:垂直凝视麻痹、凝视鼻尖、分离斜视
⑨意识障碍(由于破入第三脑室所致):瞳孔缩小、高热、去大脑强直
占10%,基底动脉脑桥支
①出血量少:Millard-Gubler综合征
②出血量大:昏迷、双侧针尖样瞳孔、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循环障碍、四肢瘫痪
占10%,小脑上动脉
①眩晕明显、频繁呕吐、枕部疼痛、共济失调
②出血量少:小脑症状
③出血量大(蚓部):昏迷、脑疝、压迫脑干
占3%-5%,脉络丛、室管膜下1.5cm内
①出血量少:脑膜刺激征
②出血量大:类似于脑干出血
占5%-10%
①见于CAA、动静脉畸形、血液疾病
②可累及顶叶、颞叶、枕叶、额叶,不同部位的症状不同
③头痛、癫痫
四、辅助检查
1.头部CT
(1)确诊首选检查
(2)急性期:高密度影
(3)优点:快速、准确
(4)出血量计算:长×宽×层数/2×0.7(层厚1cm)
2.头部MRI
(1)取决于血红蛋白的变化
(2)较CT更容易发现血管畸形、肿瘤
3.脑血管造影:怀疑脑血管畸形、动脉瘤
4.CSF(注意禁忌症):压力升高、均匀血性
五、诊断
1.年龄:中老年人
2.既往史:高血压病史
3.起病:突然,情绪激动、剧烈运动
4.临床表现:颅内压升高、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头部CT
六、鉴别诊断
1.脑梗死、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颅内血肿:头部CT
2.未做过头部CT(病情过轻:易被忽视;病情过重:不能完成)
3.活动起病,短暂达峰
4.血压明显升高
5.头痛
6.病理反射出现较早
7.昏迷:中毒、系统性疾病
七、治疗
(一)内科治疗
1.急性期
(1)脱水
①水肿高峰期:3-5d,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②目的:防止脑疝的发生
③用药及用法
a.快速:20%甘露醇/加用呋塞米;半衰期较短,易反跳,需注意电解质紊乱及心、肾功能
b.温和:甘油果糖;作用较弱,适用于心、肾功能不全者,少数患者可出现血尿
c.白蛋白:可提高胶体渗透压
(2)降低颅内压
(3)防治并发症
2.一般治疗
(1)休息:稳定情绪、控制血压
(2)保持呼吸道通畅:侧位
(3)鼻饲
(4)预防感染
(5)注意病情变化:意识、瞳孔、血压、呼吸
(二)外科治疗
1.目的:清除血肿,挽救生命
2.方法:去骨瓣减压、开颅血肿清除、微创血肿清除、穿刺引流
3.适应症
(1)基底神经节区出血:中等量(壳核>30ml,丘脑>15ml)
(2)小脑出血:>10ml或合并脑积水
(3)脑叶出血:一般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4)脑室出血:铸型者可进行上、下穿刺
(三)康复治疗
八、预后
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并发症有关
编辑|刘洋
排版|瞿润东
制作|17级长学制同仁班
·八四消毒液·
啦啦啦小空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zlff/1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