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状血管畸形主要发生在大脑,但也可在皮肤、脊髓和视网膜中。脑海绵状血管畸形又称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根据其发病特点,分为单发型和多发型两种类型,多发型具有家族倾向性,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第7条染色体上,与性别无关。以下的典型图片主要是针对多发型脑血管畸形。
图1这是一例NEJM近期的一个案例,59岁的男性,因渐进性头痛恶化一年而到门诊就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皮肤检查发现多个角化丘疹和结节性皮肤病变。颅脑MRI检查结果发现大脑中发现许多病变符合海绵状血管畸形的表现,病变累及大脑半球、小脑、脑干等多个部位。如上图A图为T2*WI序列成像;B图为磁敏感加权(SWI)成像。
图2为56岁女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患者自述其母亲及四个兄妹均患有该病。上图中左图为SWI序列成像,可见脑内多发点片状低信号,提示为顺磁性物质(出血),该序列能更明显的显示病变,尤其是微小出血病变。
图3取自Neurology年的案例。患者为59岁男性,伴有家族性脑血管海绵状畸形。上三幅图为T2*WI序列成像,下三幅图为SWI序列成像。对比可见,SWI序列对该病变的显示比较明显好于前者。
图4为30岁多发脑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依次为颅脑CT平扫,强化,MRIT2WI序列及SWI序列成像。图像对比后发现SWI对病灶的显示最佳。
图5为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A图为T1WI,B图为T2WI,C图为SWI。图C中箭头所指的病灶在A、B图中均为发现。
SWI序列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实际上是一种T2*技术,它通过长TE、高分辨率、完全流动补偿和三维梯度回波伴滤过的相位信息以增加磁矩图的对比和增加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使对磁敏感效应的敏感性最大化。
顺磁性物质在脑组织中沉积会导致组织的磁性产生变化,由于磁敏感度的差异,会产生亚体素的磁场不均匀,使处于不同位置的质子的自旋频率不一致,在回波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自旋频率不同的质子间将形成相位差。这样,有不同磁敏感度的组织在相位图上可以被区别出来。
总结
SWI较常规MR序列可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尤其是微小及多发病灶。可清晰显示病灶内部的小出血、血栓、钙化及周边情况,在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上具有极高的准确度。
编辑
巩涛
责任编辑
黄蓓蓓
参考文献及资料
1.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zlff/1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