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落户医院(以下简称济南三院)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中心”揭牌,标志着济南市神经外科手术迈入精准智能“机器人新时代”。当天,“年济南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年会暨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新进展学习班”在济南三院开班,济南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米宽庆,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张建国教授、医院主任医师吴承远教授和徐淑军教授等专家齐聚济南三院,共话神经外科发展。
突破禁区:无解中创造最优解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中心”之所以落户济南三院,是因为济南三院于7月31日开展了国内先进的华科精准Sino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部手术,成功为一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精准穿刺治疗,成为济南市首家开展神经外科医院。
7月30日,53岁的患者王先生(化姓)因为突发昏迷、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小时,被家人送到济南三院,经医生诊断,王先生脑右侧外囊破裂,左侧肢体肌力0级,是患上了高血压脑出血——一种起病急、病程进展迅速、危害性大的急症。
按照常规方法,王先生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治疗。不过由于王先生血肿位置很深,清除难度较大,同时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对周围脑组织造成损伤,因此开颅手术对王先生而言,造成的创伤较大,并不是最优选择。王先生的治疗似乎陷入僵局。
就在王先生入院前10天,济南市首台华科精准Sino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落户济南三院,为王先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更加安全的选择。在与王先生的家属充分沟通后,医院决定选择使用机器人为他进行手术。
7月31日是王先生手术的日子,王先生这台手术也是济南市级医疗机构中通过华科精准Sino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的首例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
手术当天,王先生在经过头部薄层CT扫描后,CT影像被传输到机器人计算机系统中融合。借助机器人手术规划软件,完成智能多模态影像融合与分割,由医生确定手术靶点,规划最优手术路径。手术采用仰卧位头架固定,实现影像与患者头部空间坐标统一。当天的主刀医生是神经外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戚建国,在与同事张合林、齐再利等医师确认机器人定位位置与设计方案一致后,这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手术正式开始。由于对病灶的定位十分精准,仅用2小时便完成了手术。整台手术仅通过头部1个绿豆粒大的小孔,精准穿刺脑内血肿,解除了王先生的病痛。术后影像资料显示,与术前诊断病灶位置完全一致。
打破传统:以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与王先生一样拥有全新治疗方案选择权的是64岁的张女士。8月6日19时,张女士因突发昏迷3小时来到济南三院。入院时她神志不清,不能言语,左侧肢体偏瘫不活动,频繁呕吐。诊断右侧基底节脑出血并破入脑室,高血压病、糖尿病、吸入性肺炎。病情危重,患者基础病较多,为实现以最小创伤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接诊的神经外一科积极完善术前准备,科主任、主任医师李香迎与医生张成刚于当晚20:00在全麻下行机器人辅助下颅内血肿微创置管引流术加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极少,术后引流通畅,复查脑CT置管精准,脑内血肿明显减小,手术效果满意。术后3天即拔出了颅内引流管。患者已于8月顺利出院,出院时,她言语清晰,左侧肢体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发于冬春季节。医院,一年可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过例。
李香迎介绍,高血压脑出血通常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如果脑半球的出血量超过30ml或小脑的出血量超过10ml,建议开颅手术治疗,比如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等。不符合手术指征的通常采用药物保守治疗。
人的大脑素有生命禁区之称,在禁区做外科手术,风险可想而知。传统开颅手术定位主要依靠核磁共振、CT成像和主刀医生的临床经验,手术路径也是通过术前检查人为规划,手术中视野欠佳,主要依赖医生个人经验“盲穿”,稍有不慎就可能对脑组织、血管造成损伤,手术后脑组织水肿又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创伤。
不过,保守治疗虽然免除了手术风险,但是血肿清除过程较慢,期间血肿对脑实质压迫的事实并未改变,同时血肿自身释放的各种毒性物质将对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扫除死角:路径灵活定位精准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神经外科手术也开始走向智能化。济南三院引进的全市首台华科精准Sino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就是智能化的代表。
该机器人由3部分组成:影像处理及手术规划软件、独立光学跟踪导航系统、协作式六轴机械臂。它包含了具有国际水准的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高智能计算机视觉系统、高安全性的运动控制系统、高精度力传感系统以及高稳定性机械臂系统。医生通过配套软件对机器人下达指令,机械臂则会根据指令进行相应操作。
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具有更安全、更精准、更微创的特点,已利用机器人完成7台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李香迎、戚建国两位主任,对机器人的优点连连称赞。
戚建国表示,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定位主要依靠核磁共振、CT成像和主刀医生的临床经验,手术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生命。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具备高灵敏度、高精度的自动化机械手臂,有效减少医生手部抖动以及疲劳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帮助医生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规划最优手术路径。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降低感染风险,提升手术安全性。这些能力均促使机器人手术比传统手术更安全。
传统术式依赖医生个人经验“盲穿”,精准度和安全性都难以获得有效保障。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可通过对患者颅脑结构进行细致的三维重建和分析,路径灵活,无设计死角,准确定位靶点位置并辅助外科医生进行精准治疗,其精准度可达1毫米以内,显然比传统手术更精准,从而实现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绝佳疗效。
传统开颅手术创口大、流血多。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可实现无框架的精准定位定向,通过无标记点的面部扫描技术,可免除传统机械框架的痛苦而实现快速、精准的术中定位,手术创口仅为2-4毫米,更微创,有效减小患者痛苦且出血少、康复快。这种无创定位减少了患者创伤,对老人、儿童患者尤为有益。
戚建国补充到,相对于传统手术术前繁琐的准备程序,机器人手术术前准备时间仅需半小时,适合急症患者,整个手术时间也将缩减一半。对于多部位脑出血等复杂病情,机器人手术可以实现多靶点、多路径手术,优势更加明显。
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我国著名的功能/癫痫外科学术带头人张建国认为,机器人是外科手术的好帮手,在手术中,可以快捷精准定位,提高效率,创伤小,可以争分夺秒的挽救病人生命,价值非常大。
医研结合:新技术推动学科大步跃升
说到济南三院智能化发展,一定绕不开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士懂。刘士懂与智能化机器人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年,当年12月,医院引进山东省第一台国产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开展了以骨科机器人为标志的骨科精准微创技术,年4月,医院又引进山东省第一台智微天眼手术导引机器人,将骨科微创手术推上新台阶。
刘士懂发现,在引进机器人过程中,不仅促进了骨科从传统向智能方向的发展,也促进了骨科复杂手术向精准、微创方向发展。同时在与机器人科研单位开展院企合作过程中,医院骨科的学科建设、科研能力、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医院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作为“老年病”在发病率、死亡率等方面居高不下,刘士懂认为微创、精准的神经外科手术,不仅对学科发展有益,也将成为患者的首选。于是,医院神经外科配齐智能化设备——华科精准Sino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这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是我国认证的首款创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代表着我国该领域创新的最高水平,不仅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空白,同时也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目前,华科精准Sino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院内,主要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外伤等急病症,刘士懂介绍,下一步,济南三院将把机器人应用于多种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包含帕金森病、癫痫、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脑深部电刺激术、脑电图电极植入术、脑内血肿定位、脑组织活检、脑脓肿穿刺引流、脑内异物摘除、神经导航等,让更多患者享受科技带来的高水准医疗服务。
张建国也对济南三院引进华科精准Sino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称赞不已,“医院,医院能够引进精准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医院是比较高瞻远瞩,院领导的思维是比较先进的,因为可以通过这种技术治疗更多的疾病,提高救治效率,为更多的患者解忧。”
创新发展:智慧医疗引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济南三院党委书记牟鑫表示,近年来,济南三院以专科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加强“八大中心”建设。其中,神经外科作为济南市临床重点专科,技术力量雄厚,临床经验丰富,人才梯队合理,在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均走在全市前列。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在颅脑损伤和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方面已走在省内前列,完成复杂重度颅脑损伤手术,并在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积极开展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肿瘤切除、脑血管介入等新技术,其中6项填补了济南市空白,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定成绩。
医院的发展方向,济南三院将立足济南市东部区域医疗中心目标定位,加大专业发展扶持力度,促进临床教学科研的全面发展,全面促进医疗质量和水平;大力引进高精尖设备,着重发展智慧医疗,借助机器人技术,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神经外科简介:医院神经外科技术力量雄厚,临床经验丰富,人才梯队合理。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现有床位44张,建有标准化重症监护病房。科室医疗设备先进,拥有德国莱卡手术显微镜、立体定向仪、颅内压监护仪、迈瑞呼吸机、全自动多道生命体征监测仪、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仪器设备。近年来,神经外科立足本科实际,积极拓展业务。在颅脑损伤和高血压脑出血的救治方面已走在省内前列,完成复杂重度颅脑损伤手术,并在重度颅脑损伤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积极开展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肿瘤切除、脑血管介入等,其中6项填补了济南市空白,达省内领先水平。发表学术论文余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7部,共完成科研课题14项,其中两项科研课题分别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创新三等奖,山东省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科研课题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科研课题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jbzd/1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