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票时间:年7月16日起至年7月26日24时止。
投票规则:
1.在 2.本次投票43名候选人均按姓氏笔画排序,在所有候选的人物中选中您心中的感动人物进行投票,每次投票最多可选30人,多选无效。
3.每个 丁耀泉,男,东胜煤田开发建设最早的一批煤炭院校毕业生,29年来,从区队技术员、预算员、经营办主任,到工程造价管理岗位,乐于助人,甘于奉献。上湾煤矿由60万吨改扩建至万吨时,矿里所有的工程预算都是由他牵头做的,当时的造价管理制度很不健全,大家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学。年国家审计署审核全国56个重点工程项目,在检查了上湾煤矿之后,专家组人员竖起大拇指对丁耀泉说:“我们检查过的很多地方的预结算,存在的问题很多,你是一个负责任的预算员、专业素质过硬,未发现什么问题。”
(02号)王永成:坚持助学乐善好施
王永成,男,设备维修中心二厂四部经理。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乐于助人,甘于奉献。作为一名基层科队长,他推行情感管理模式,把员工当自己人管理。他注重学习和技术创新,完成了阀控式液力偶合器、弧形压链板、螺栓、三机构件自修复等多项成果。他侠肠义骨,帮扶济困,每年拿出上万元的爱心款帮助部门员工及家属,还以个人名义支助新街札萨克第三小学的一名学生。曾先后获得公司劳动模范、安全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一级优秀科队长等荣誉。
(03号)石强:“神东铁军”队长创10年安全纪录
石强,男,补连塔煤矿综采一队队长,曾荣获“全国优秀班组长”荣誉称号。2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奋战在煤矿最艰苦的井下采掘一线,他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不断创造着佳绩,逐渐成长为出色的业务骨干,成长为全国煤矿最大重型工作面的负责人。他带领的队伍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安全周期已达10年,创下了目前为止公司七米大采高工作面贯通用时最短纪录,为集团和国家贡献煤炭超亿吨,号称“神东铁军”。
(04号)任生金:“老煤矿”的一线情怀
任生金,男,原上湾矿第四建井队一名普通工人,年开始当采煤工人。一直从事井下一线煤炭开采工作。年6月从营盘湾煤矿首批来到上湾,开始了上湾煤矿的筹建工作。年7月退休。曾连续五年被评为公司先进工作者、年获得华能精煤公司“年度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吃的是白水煮菜,住的是当地村民的旧羊圈。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年近半百的任生金,极力要求到井下一线干最脏最累的喷浆工作,作为班长的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危险和困难面前,他总是冲锋在前。
(05号)刘汉武:神府煤田开发建设的创始人
刘汉武,男,原神府精煤公司副总经理。在神府煤田地质勘探、申请立项工作中历尽艰难、不遗余力。早在年神府煤田开发建设前,刘汉武同志担任榆林地区工业局局长期间,就开始置身于神府煤田开发建设的前期工作。他为陕西省争取到国家计委下达的10万吨出口煤计划,让神府煤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他提出请一支勘探队对神木、府谷地区煤炭资源进行研究勘探的要求也引起了陕西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快派了地质勘探队。为矿区开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原中共中央委员、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给刘汉武同志题词:“英雄开国宝、汉武第一人”,原神华集团董事长肖寒同志称刘汉武为“神府煤田开发的创始人”。
(06号)刘金利:19年如一日奋战在应急救援第一线
刘金利,男,安监局救护消防大队大队长助理兼机关党支部书记。他多次荣膺优秀矿山救护队员、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曾被公司评为“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他19年如一日奋战在应急救援工作最前线,共处理井下各类灾害事故64起,地面事故起,抢救遇险遇难人员37人。在应急救援的千锤百炼中,刘金利不断成长起来,队员、副小队长、小队长、副中队长、中队长……过去的19年,刘金利同志只休过5天假、探过一次亲,妻子早上生下儿子,他下午就走上了训练场。就连父亲停止呼吸的最后一刻,他都为大队教学片拍摄忙碌着。
(07号)刘金奎:奉献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刘金奎,男,原上湾矿第四建井队一名普通工人,2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井下一线的无名英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工作中走在前、干在先,脏活、累活抢着干,每月出勤最高在42个班次,总是第一个入井最后一个升井。有一次在工作面打顶眼时,支架突然滑动,他从5米多高处摔下来断了四根肋骨,他只休养了几天,就不顾大夫和同事的劝阻,带病坚持返岗作业,被同事们称为“标准的傻瓜”。曾先后被原巴盟盟委、伊盟盟委、原东胜精煤公司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被原中共华能精煤公司委员会、华能精煤公司评为先进个人,被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08号)刘俊秀:扎根煤海书写精彩人生
刘俊秀,男,榆家梁煤矿综采三队技术骨干。从18岁的懵懂少年到已过知天命的“老煤矿”,刘俊秀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浩瀚煤海。他是榆家梁煤矿成长的参与者,主动请缨参与4-2煤、4-3煤综采队开发建设,初采期间设备故障频发,作为区队技术骨干的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放下刚端起的饭碗、睁开惺忪的睡眼,又或是半夜起身赶赴井下处理故障。他没日没夜地对照字典记单词,“啃”下了进口设备全英文资料。作为队内为数不多的老工人之一,他主动与新员工交朋友,传授他们技术知识,帮助队干处理棘手故障。如今,这位临近退休的“老煤矿”,依旧无怨无悔,不知疲倦地奋战在煤矿生产一线。
(09号)闫发:激情和余热“洒满”矿区的老矿长
闫发,男,原神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大柳塔矿第一任生产副矿长,与樊治国带领“38军”来到大柳塔,矿区开发建设初期,作为“38军”之一的他不畏艰苦,亲自动手挖沟埋管引水;亲自动手,将变压器的新型接法改为角型接法转换电压将电引入井口;亲自动手就地取材解决支护材料的燃眉之急。他将这种矿区开发建设的热忱深情投入日常工作中,曾任总调度室主任的他曾承诺:“只要是打总调电话求助的,都要想办法解决。”总调的电话曾一度成为服务热线。他年退休,退休后仍然心系企业,发挥余热。指导铁三局成功地完成了补连塔矿的改造工程。包括后来的石圪台煤矿、乌兰木伦煤矿、哈拉沟矿的改扩建工程都得到了他的指导。
(10号)何永久:神府煤田开发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何永久,男,原神府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年2月至年5月在主持神府公司工作期间,率领公司领导班子,率先确立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目标,在开发布局、井型设计、生产工艺、设备选型等建矿模式和综合机械化开采方面锐意改革、披荆斩棘,在矿区整体规划和管理模式上高瞻远瞩、大胆创新,为神东矿区的现代化建设做了许多开创性、奠基性工作,为神东矿区开发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11号)李文利:11年间只和家人吃过一顿年夜饭
李文利,男,洗选中心哈拉沟选煤厂厂长。全国十佳选煤厂厂长,神华集团劳动模范,连续三年神东公司劳动模范、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区队长。11年前,在北京工作的他,毅然放弃了大城市的优厚条件,来到了当时可以用“荒凉”来形容的神东矿区,面对着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不相干的选煤厂,他从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关键部件开始学习,事无巨细、躬行践履,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今天的神华集团标杆选煤厂厂长。11年间,他组织参与了多项工艺改造,拥有一项专利、获得科技进步奖等多项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奖励。11年间,他只和家人吃过一顿年夜饭,他用自己的青春和忘我的工作诠释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12号)李文斌:靠家传打铁手艺起家的“万能工”
李文斌,男,天隆集团矿山机械公司截齿厂副厂长。先后获得神华集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煤炭部“青年岗位能手称号”、鄂尔多斯“圣地英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年李文斌作为东胜煤田开发的首批建设者来到了马家塔露天矿,在矿工作其间,职工们亲切地称呼他“土工程师”、“万能工”。说他“土”是因为他没有在专业技术学校学过,仅靠家传的打铁手艺起家;说他“能”是因为他有一身子手艺满肚子的学问。他不仅是矿里独一无二的锻工,锻造技术精湛,而且他还精通焊接、板金、机电修理等多种技艺。在厂里没他不会干的活、不能吃的苦。多年来累计义务献工0多个工作日,义务焊制花栏㎡。
(13号)李有智:温润师长创新达人
李有智,男,维修中心维修三厂生产协调办主任。参加工作30年来,他把维修当作艺术,带领员工不断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他把人才视为财富,用心呵护员工成长。他不但用心了解每位员工的优、缺点,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岗位,让其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且还像长辈一样呵护每位员工,不管谁有问题,都可以向他请教。他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小改小革、科技创新活动,主持多项技术创新,其中获得神东科技创新一等奖3项,三等奖6项,维修中心科技创新奖21项。多次获得各级各类表彰奖励,连续三年获得公司“劳动模范”称号。
(14号)李建章:生产与安全并重科技伴采煤起舞
李建章,男,寸草塔二矿生产副矿长。他投身煤海20年,饱含深情地书写了一曲煤海情歌。在精心组织安排生产工作的同时,他深知煤矿工作安全责任为天,提出安全生产要靠制度管人,先后组织完善矿井规章制度项、梳理了个岗位责任制、完善了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的岗位标准操作流程及工作标准,为矿井生产营造出严肃的安全氛围。他改造井下排水系统、采用液压退锚器等新技术、新工艺,让矿井走上科技兴企道路。先后获得神华集团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年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殊荣。
(15号)李维林:不离不弃为爱守候
李维林,男,普通退休工人,年退休。年,他妻子因脑溢血瘫痪在床,李维林的退休时光全部用在了照顾患病妻子身上,16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的妻子。为了让妻子康复得更好,李维林自学中医,找遍民间偏方为妻子调理身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悉心照顾下,妻子的病情竟然出人意料地好转了,开始尝试着下床练习走路。他又为妻子设计了走路推车,每天早晚陪妻子外出锻炼。年,医院,因病情医院手术。术后恢复不久的李维林,又一如既往地担负起照顾妻子的责任。
(16号)吴剑雄:绿色人生唱响环保赞歌
吴剑雄,男,年从伊克昭盟林业处调入东胜煤田开发经营公司公建环保处工作,着手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吴剑雄牵头,只用了8年就提前完成了矿区环境风沙治理10年规划。经吴剑雄提议,矿区污水处理厂选用氧化塘污水处理工艺,并与马家塔露天采坑复垦有机结合,既大幅度降低了基建投资、运行费用,又节省了采坑回填费用,共计为公司节约近亿元资金。退休后,吴剑雄先后编写了《鄂尔多斯植物志》《鄂尔多斯古树名木》《鄂尔多斯珍稀濒危植物》《鄂尔多斯植物志补编》《鄂尔多斯园林植物》五部著作,共计万字、0幅彩图,不仅填补了鄂尔多斯古树名木专著的空白,也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古树名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7号)张凤明:任劳任怨锐意创新
张凤明,男,维修中心培训基地经理。多次获得神华、神东两级公司“劳动模范”殊荣,年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授予“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20多年来,他放弃无数节假日,义务加班加点,先后维修中部槽00多节,制作平板车多台,井下抢修多次,他所带领的班组成员进行各种技术革新7项,其中两项已申报专利。在焊接工作中,有时候一个焊口就需要他躺在地上连续焊接三四个小时,累得直不起腰,却长期坚守,从不喊累。近几年来,张凤明致力于创新和推广新的焊接方法,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轻手工焊有毒烟尘对焊工的伤害,目前已经取得可喜成绩。
(18号)张留彬:40年的一线坚守40载的无私奉献
张留彬,男,生产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坚守井下一线,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不休工,舍“小家”顾“大家”,现在尽管身处领导岗位,他依然每月入井至少22次,拖着病腿在井下处理生产难题。年,他参加了乌海能源公司露天煤矿大坡度工作面安装,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与大家一道反复试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公司赢得了荣誉。他先后荣获陕西省煤矿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神华、神东两级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号)张海洋:敢啃硬骨头从不轻言败
张海洋,男,布尔台煤矿综采三队队长。在危机面前不言败,挑起连院校教授、科研专家都不敢接手的重任,解决工作面矿压显现强烈带来的冒顶风险,保障作业安全;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坚守故障现场,三天三夜不升井,直到设备正常运转才放心,啃下一次次故障的“硬骨头”;奇思妙想搞创新,小点子解决大问题。他带领的队伍一举突破全公司综放工作面纪录,月产最高推进米、单面月产量97.3万吨,谱写了综放产能辉煌的一页。千尺煤海下,这位煤海汉子吃苦耐劳、甘于奉献、锐意进取,收获了一张张被认可的“成绩单”:神华集团技术能手、技术比武综采机司机第一名、神东公司劳动模范、青年岗位能手……
(20号)张智强:兵哥的通讯人生
张智强,男,神东信息中心保德通信站站长。从风华正茂的士兵到成熟知性的中年,张智强把生命中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自己喜爱的通信信息事业,进入神东的第一天起,从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到技术工作,他都全心全意钻研、努力着,二十多年来,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矿区通信专网建设、维护管理和技术改造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组织实施了多项技术改造工作,先后编写和修订了技术维护规程、业务管理,技术操作标准等多项管理制度,为神东专网建设和维护奉献了青春。
(21号)武怀清:平凡的坚守谱写了不平凡的乐章
武怀清,男,地测公司救援钻机机长。公司“优秀青年”和“最美员工”,连续两年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从年工作以来,从学徒开始干起,勤学苦练,先后当上了班长、大班长、机长,年由一名劳务工转为正式工,并迅速成长为目前神东公司唯一的一个大型救援钻机机长。他带领队伍首次尝试1mm大口径和mm潜孔锤钻技术,并结合多年的技术经验提出了一个大胆创新的方案——用反井钻法施工,完成了国内首个mm大孔径潜孔锤深孔空气钻进成井。平凡人的努力,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钻探人之歌。
(22号)武德宏:敢于挑战外国专家的“明星技师”
武德宏,男,哈拉沟煤矿副总工程师。年,武德宏因两分之差未能踏进大学校门,以农民协议工的身份走进了神东公司。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很快由昔日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检修工、包机长。他勇攀高峰,成功挑战外国专家;编纂《现代化综采设备故障分析及检修工艺》教材,培育一代新人。他参与研发的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在矿区全面推广应用,他也因此被评为神东的“明星技师”。在神华集团技术大比武中,一举夺得了综采机司机第一名,登上了全国采煤技术能手大奖赛的领奖台。从一名农民协议工到全国采煤技术能手,我们在他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工作历程中看到了新时代煤矿工人的鲜明形象。
点不动投票?别捉急,西宁白癜风医院青海治疗白癜风的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cxzz/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