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当血压骤升可使动脉破裂出血。
其他脑动脉粥样硬化
血液病
脑淀粉样血管病
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脑动脉炎
硬膜静脉窦血栓
夹层动脉瘤
梗死后脑出血等
注:干货太多,建议在WIFI模式下阅读。临床表现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在50—70岁,男性略多见,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生,大多数病例病前无预兆,少数可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
1基底节区出血是最常见的脑出血形式。由于出血常累及内囊,并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故又称内囊区出血。
(1)壳核出血;(2)丘脑出血;(3)尾状核头出血
2脑桥出血大量出血(血肿5ml)患者迅即进入昏迷、双侧针尖样瞳孔、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中枢性呼吸障碍、眼球浮动、四肢瘫痪和去大脑强直发作等,多在48小时内死亡。小量出血可无意识障碍,表现交叉性瘫痪和共济失调性偏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或核间性眼肌麻痹,可较好恢复。
3小脑出血小脑齿状核动脉破裂所致,起病突然,数分钟内出现头痛、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剧烈头痛和平衡障碍等,但无肢体瘫痪是其常见的临床特点。
4脑叶出血常出现头痛、呕吐、失语症、视野异常及脑膜刺激征,癫痫发作较常见,昏迷较少见。
5脑室出血(占脑出血的3%~5%)小量脑室出血,常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一般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缺损症状,酷似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完全恢复,预后良好。
大量脑室出血常起病急骤,迅速出现昏迷、频繁呕吐、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斜视或浮动、四肢驰缓性瘫痪及去脑强直发作等,预后不良,多迅速死亡。
辅助检查1CT检查发病后CT即可显示新鲜血肿,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区,边界清楚,可以或者不伴有血肿周围脑水肿表现。
2MRI检查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可根据血肿信号的动态变化(受血肿内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判断出血时间。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血管炎等。
4脑脊液检查只在无CT检查条件且临床无明显颅内高压表现时进行,可发现脑压增高,脑脊液呈洗肉水样。但必须注意脑疝风险,怀疑小脑出血时不主张腰穿。小量脑出血病人脑脊液可呈非血性。
诊断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发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以及严重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常高度提示考虑脑出血可能,头CT检查可提供脑出血的直接证据。如果没有CT检查,腰穿检查可以见到血性脑脊液。
鉴别诊断1无条件做CT检查时应与脑梗死鉴别2外伤性颅内血肿多有外伤史,头颅CT可发现血肿。3老年人脑叶出血若无高血压及其它原因,多为淀粉样脑血管病变所致;血液病及抗凝、溶栓治疗引起的出血常有相应的病史或治疗史;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引起者,头CT、MRI、MR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常有相应发现,瘤卒中常表现在慢性病程中出现急性加重。脑出血的治疗1一般处理观测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加强护理,保持肢体的功能位。意识障碍及消化道出血者宜禁食24~48小时,之后放置胃管。
2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可选用甘露醇、利尿剂、甘油、10%血浆白蛋白和地塞米松。一般首选甘露醇。
3控制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时血压升高是颅内压增高情况下保持正常脑血流量的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应用降压药仍有争议,降压可影响脑血流量,导致低灌注或脑梗死,但持续高血压可使脑水肿恶化。急性期后可常规用药控制血压。
4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止血问题高血压性脑出血部位发生再出血不常见,通常无需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如需给药可早期﹙<3小时﹚给与抗纤溶药物如6-氨基已酸、止血环酸等。立止血也推荐使用。脑出血后凝血功能评估对检测止血治疗是必要的。
5保证营养及维持水电平衡每日液体输入量按尿量+ml计算,高热、多汗、呕吐或腹泻的患者还需适当增加入液量。
6并发症的防治1.感染;2.应激性溃疡;3.痫性发作;4.中枢性高热;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7外科治疗外科治疗可挽救重症患者生命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宜在发病后6-24h内进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cxhyz/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