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博物馆馆藏寻常巷陌深掩甲午风云

广州海珠博物馆馆藏:寻常巷陌深掩甲午风云

古祠新楼相映成趣。

游人不多也很多的午后,最合适发思古之幽情。

邓公的画像恍如成了精神背景,让全部博物馆充满凛然的民族大义。本报 邹卫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广州海珠博物馆  产品鉴定:海珠博物馆与邓世昌纪念馆同为1址,于1999年9月17日成立开馆。博物馆常设《邓世昌与甲午海战》、《中国古代纸墨笔砚展》等展览,图文并茂,布置高雅。建馆时间虽短,但邓氏宗祠原有的文物、照片、文献、模型、雕塑、蜡像,加上近些年从海珠各界征集到的宝物共有千余件,内涵非常丰富,具有较高文史收藏价值,再现了海珠区鲜明的民俗特点和近代岭南文化的风采。  质检报告  还原民俗的真实灵魂  1999年9月,海珠博物馆依托邓世昌纪念馆成立并开馆。与人们传统观念中博物馆高大的形象不同,与邓氏宗祠珠碧相合的海珠博物馆是一座岭南特点的庭院,碧墙灰瓦,掩映在寻常巷陌的榕荫中。轩昂气派的岭南祠堂建筑,三路两进三院的典雅格局,赋予海珠博物馆独特的景致,建筑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珠博物馆内古木参天,环境幽静,每座石雕、每个盆景、每幅画都是博物馆的珍宝,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展览和活动的展开,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惓惓可鉴,另一方面通过详实的文字资料和珍贵的图片、实物和海珠收藏家捐赠的文物精品,让人们领略到海珠区独特的民俗风情、特点艺术文化。  作为一个区级的博物馆,海珠博物馆自成立后就积极地承当了抢救、发掘、搜集、保护、整理海珠区历史文物遗产的重担,从1999年成立至今短短的5年间,该馆前后征集到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包括李文田、居廉、容庚、关山月等名家字画、画具一批;还征集到汉朝木俑、汉鎏金刻纹盘、文澜砚、清乾隆龙耳盘瓶及明清家具一批;并发掘和征集了区内的石墩、石狮、石碑等明清石刻;复原了100多年前的邓氏宗祠门神。另外馆内还新增加了“海珠宝鼎”、“九龙图”、“世昌井”等景物。海珠博物馆是海珠文明历史及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  据工作人员介绍,海珠博物馆是广州市唯一经中宣部批准成立的名人纪念馆,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广州市和海珠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正在抓紧改造海珠博物馆和扩建邓世昌广场,未来,“一路”(邓世昌大街)、“1楼”(博物馆摆设大楼)、“1园”(邓氏宗祠花园)、“一场”(邓世昌记念广场)将共同构成海珠博物馆的新格局。  寻宝地图  故祠堂里的千年怀想  江南西可能算是我在海珠区最熟的一条路了,一路的繁华喧嚣,声色犬马,没想到往旁边1拐,仅几分钟的时间就来到别有洞天的宝岗大道,相对安静却充满生活气味,车停在宝岗大道中段的龙涎里,小弄堂里绿意盎然,老人家摇着蒲扇坐在门口饮茶,此行的目的地海珠博物馆就在眼前,其碧墙灰瓦的外墙与寻常人家的矮屋连在一起,馆前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虽然来得有点早,红漆木门还是关闭着的,但已禁不住内心里有种想去走走的冲动,在如此富于古韵的祠堂里消磨一个酷夏的午后时光,想必也是一件美事。  文物无声追思甲午英雄  海珠博物馆所在地也即是邓世昌纪念馆,始建于1834年,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勇敢殉国后,清光绪2十一年由邓氏家人用朝廷给予的抚恤银扩建为当今的范围,基于这样的历史意义,这座古宅本身就是价值非凡的宝物,有门口一块“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为证。随开门人步入馆内,庭院深深,整座祠堂为砖木结构,分为前后两进,东西两厢,青砖环绕,画梁雕栋。博物馆宣教部负责人朱月珍向介绍说,像这样保存完全的,集木雕、石刻、壁画等艺术特点为一体的岭南风格建筑在城市中是比较少见的,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所以海珠区全面修缮了宗祠,并将区级博物馆设立于此。  过了前院才绕到宗祠正门,在门口我数了数有六级台阶,据考证是按标准一品官的规格所建,邓世昌第五代后人邓红霞告知,朝廷在甲午海战后追封邓世昌为“从1品”,在清代这样的布局就已能显示出这家人的身份和地位,正门门额上书“邓氏宗祠”字样,两侧挂有据说是光绪皇帝垂泪撰写的“云台功首”、“甲午留名”的楹联。一对巨幅门神,见证了邓氏宗祠百年沧桑的历史,一块雕刻光绪年间的“接龙”石匾,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从民间征集来的宝贝,听说和该馆很是有缘。  跨过正门就正式来到博物馆的藏宝之地,大殿和两庑终年摆设的是有关邓世昌的展览,展出的文物、照片、文献、模型、雕塑、蜡像共200件,较详细地介绍了邓世昌的生平事迹,而东侧附祠举行的《中国船舰百年沧桑》图片展亦与邓世昌休戚相关,展现了甲午海战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军舰图片100多幅和部份军舰模型,反映出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灭后,近百年来中国海军几经重建,几经挫折及建国后人民海军建立、发展壮大的历史。  民间收藏细述岭南风月  面积不大的天井通敞透亮,几十件民间奇石盆景将其布置得气质典雅,其实《民间奇石盆景展》也是该馆常设的展览,工作人员介绍说,该馆是盆景雅石协会主要的活动地点,会员都会主动将自己的佳作长时间放在馆中供人欣赏,数量多了,就构成一道特别的景观。由天井直走进大厅,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大型铜像就屹立在大厅中央,昔日驰骋疆场的骁勇军人,脱下戎装,正平和地安坐家中。行至此,解说员告诉我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日寇侵华、广州沦陷之时,很多祠堂都被日寇用来驻兵,惟独邓氏宗祠没有一个日寇进入,却有一些日寇军官偷偷进来拜祭邓公。当成都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时在广州弄抗日谍报工作的邓焱民向日寇军官打听内幕,一个日寇军官说:邓世昌是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是中国人抗击外族的一面旗帜,我们敬他又畏他,所以不敢进驻祠堂。  西厢房和其余几个副祠摆设的多是临时性的展览,参观时有居廉书画展、岭南画派大师铜像展、海珠宝鼎铭篆刻展、中国古代纸墨笔砚展等,展厅虽然都不大,但设置格调高雅,可观可赏。看得出诗书画印是海珠文化中的强项,书法艺术作品占据馆中半壁江山,工作人员也自豪地告知,海珠区在历史上就以刻书著述名冠省邑,书法人材层见叠出。    最后绕到后花园,与前院的空阔开阔不同,这里竹林、蕉林相映成趣,一口至今照旧澄净清澈的世昌井和1株邓世昌当年亲手种植的萍婆树,是进馆参观游人定要驻足观看之宝物。不是工作人员提示还真没发现,1只体形硕大的千年老龟正静静地躺在水塘里,据说是海珠区周树坚区长去南海出差时偶然发现的,欣喜地将它运来海珠博物馆,大家都说它是馆中最有灵气的一个宝物。  镇馆之宝  宝鼎铭刻海珠今昔  海珠宝鼎由黄铜铸成,重约一吨,是仿照2000年中国送往联合国的世纪宝鼎而制,海珠博物馆建馆一周年暨邓世昌殉国106周年之际铸造完成,寓意海珠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兴旺发达,全部宝鼎古朴浑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永正为鼎身书写了铭文,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树坚篆铭文,当年已99岁高龄的岭南画派四大巨子之一黎雄才题写了“海珠宝鼎”四个大字。鼎内铸刻的铭文共有36句144个字,将海珠的光荣历史和光辉现状概括无遗,从去年11月份开始,“海珠宝鼎篆刻展”也在海珠区博物馆展出,广东省内36位篆刻名家各篆鼎铭一句,是与宝鼎相辅相成的一次特点鲜明的主题展览。  端砚仿佛海上明珠  产于肇庆端州,重800千克,占地面积2平方米余。此方巨型绿端层次鲜明,外层的石皮犹如三秋之蟹的膏黄,丰腴油润,而内里的石色则纯净无瑕,晶莹细腻,翠绿一片,是难得的兼具石色之美、石质之纯的名贵绿端。加上其巨大的材型,更加古端砚中珍罕之物。砚额两旁浮雕着灵动的海浪,线条流畅,刻工精深,砚顶的一颗老坑石是端砚中的极品,呈紫蓝带青色,完全是天然成就,看上去却有眼有睛,故有人将其喻为海上明珠,也因此而得“海上明珠耀中华”的美名。尔后海珠区众多文化名人,周树坚、关山月、黎雄才等纷纭在砚壁篆文刻字。文澜砚由海珠区委宣传部赠与海珠博物馆,庆贺建馆,听说当时由十八壮汉耗费三小时才将巨砚抬进展厅。  门神尽显绘画之美  2000年修缮邓氏宗祠时,正在刮去宗祠门上旧漆的工人欣喜地发现旧漆下面还覆盖着宝物――一对巨幅门神。据文物专家考证,这对彩绘门神高3.7米,宽1.2米,是应用勾线重彩技法描绘的,色彩鲜明,用笔自然流畅,是1895年即邓世昌殉国次年扩建祠堂时所绘的秦琼和尉迟恭两位武将,一直保存至“文革”时,由于历史缘由被红漆所覆盖。其造型逼真,神情庄严,反应了当时高超的文艺绘画技能,门上还装潢有一对直径26厘米、莲瓣边饰、龙头铺首纹样的铜环门扣,经过翻修更增加了门神的英勇威严。有关专家认为,如此巨大而雕绘精细的门神在岭南的民间建筑中实属罕见。  邓公树今朝开枝散叶  海珠博物馆后院有邓世昌手植萍婆树一株,听说可能是邓世昌12三岁时所种,这棵百年老树曾在1991年为台风摧折,现在能看到一个巨大的老树根,而且那次台风过后不久,老树就枯木逢春再发新芽,现在仍然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人说这是人杰地灵之处果然不假,1999年博物馆工作人员无意中发现老树根旁边居然长出两枚灵芝,而在今年邓世昌殉国110周年之际,历来未曾结果的萍婆树首次结出了萍婆果,引得游人驻足观看,不住称奇。据介绍,这棵萍婆树子孙更被移植到英雄捐躯的邓公岛,在那里开枝散叶,荫庇后人,继续邓公为国为民的未完使命。因此在这里这棵树也是最为人们爱惜的。

海珠宝鼎

文澜砚

巨幅门神

邓世昌手植萍婆树

馆长访谈  一个属于大众的博物馆  受访佳宾:海珠博物馆馆长 孙穗芝   :为何海珠博物馆落址于邓氏宗祠内?  孙穗芝:当时是斟酌要发挥名人效应,邓世昌是中国的民族英雄,影响深远,而这座古宗祠也很有岭南特点,对到这里的观众来讲,参观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不但可以看到博物馆的藏品,还有古建筑,和介绍邓世昌生平事迹的图片。从资源整合,力求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功效的角度来斟酌,就采取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个场地的模式。  :海珠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哪里?   孙穗芝:海珠博物馆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所以我们办馆最大的特点也就是政府所提倡的“大众办博物馆,博物馆大众办”,我们相应地成立了海珠区文物收藏家协会、海珠区盆景雅石协会、书法美术协会、隔山字画院、古琴研究会等等,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利用协会的资源充实馆场的内容,会员积极无偿地为博物馆服务,而博物馆也为会员提供了展现收藏的平台。各协会定期不定期举行的活动,馆内工作人员都会在门口作相应的预告,这样也丰富了大众的文娱生活。另外,我们也会拿一些展品出馆巡回展览。:海珠博物馆的文物都来源于哪里?   孙穗芝:目前来讲大部分是靠文物爱好者的捐赠,由于资金人手有限,我们去征集来的较少,还有我们会请各方面的名家亲手创作一些有记念意义的作品供参观者欣赏,比如曹崇恩创作的邓世昌铜像,名家集体创作的海珠宝鼎等等。   :一个区成立博物馆需要哪些条件?区内市民的反响如何?   孙穗芝:人员、经费、场地是肯定需要的,完善的管理也是必要的,区博物馆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搜集、抢救、整理海珠区的文物古品,反应一个区的历史、文化演化。海珠区成立一个区级博物馆可以说是几代文化人共同的心愿,尤其是老文化人特别高兴,也非常支持馆里举行的各种活动。   :作为一个年轻的博物馆,未来有甚么打算?  孙穗芝:准备将邓世昌纪念馆和海珠区博物馆的功能分开,坐落在邓世昌纪念馆旁的原海珠区环保大楼将变身博物馆,目前正在抓紧施工,9月份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搬进新馆以后会有一个固定的展览,暂命名为“海珠沿革”,让参观者了解海珠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目前正在积极策划一个为市民提供教育、休闲场地,以海珠博物馆为中心建筑的“邓世昌广场”,这一直是海珠人民的梦想和希望,这个面积达23000多平方米的邓世昌广场目前已经过了多方论证,方案和效果图都已出来。  藏宝故事  居廉字画   居廉是广东番禺(海珠区)人,字士刚,号古泉,别名隔山樵子,为岭南画派先驱。擅画花鸟、草虫、人物,设色妍丽,笔致工整,也善于指画。重视写生,线条精细,设色明丽,画风与其兄居巢相近,善用没骨的“撞粉”、“撞水”法,即在色采未干时,注入粉和水。作品具有清新活泼、文静抒怀的意趣。周树坚区长的一名爱好字画的友人因知道居廉是广州海珠区人士,所以主动将收藏多年的14幅居廉真迹赠予海珠博物馆,十多幅画主要是对十香园花卉植物的写生。 “接龙”石  刻着“接龙”2字,题名有“光绪”字样的石板,在2000年龙年,由海珠博物馆工作人员从白癜风产生的原因海珠区五风村征集来,与先前制作的1幅九龙图正好相称,好似度身定造,而海珠博物馆所在地又叫龙涎里(之前叫龙导尾),大家都觉得此石与博物馆有缘,且其书法价值与民俗研究价值都颇高,故专车接请起先不愿将“接龙”石给外人的五风村的老人家来馆中参观,并赠予他们村三百张门票,这才换得村中人的许可,后来还将该村族谱复印后交予博物馆收藏。  邓世昌唯一的生活照  听说这张照片是在邓世昌殉国前不久拍摄的,年龄大约是40多岁,戴着瓜皮小帽,斜坐在藤椅上,由因而生活照,故少了几分身穿水师服时的威严肃穆,显得安详、平和。该相片原收藏于山东威海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几年前海珠区副区长周树坚在威海参观时见到这帧遗像,很是高兴,欲翻拍被工作人员制止,回来后将此事告知邓世昌的重侄孙女邓红霞,由于邓家与山东甲午战争博物馆交情甚深,照片很快寄来广州,也即刻就赠与海珠博物馆收藏。  随想录  有惬意,有哀伤  我在故乡某省级博物馆的对门住了20多年,一直认为普天下的博物馆都该是那个模样的:四方的建筑,长而宽,屋顶永久挂有五星红旗,前方有开阔得可以放风筝的广场,馆内阴凉沉寂,全部氛围以冷色调为主。  头脑里带着这样的固化形象,我在从114那查到的宝岗大道中龙涎里2号却找不到这样一个标志性建筑,由巷口延伸至此都是市井味十足的杂货铺,眼前也只有1座古朴典雅的小庭院,这才猛然想起,海珠博物馆和邓氏宗祠是合二为一的,眼前这个青砖碧瓦的门庭应当就是海珠博物馆的入口了,入内1问,果不其然。  而尔后一个下午的采访更像是一段自我怡神醒心的历程,我似个怀旧的孩子,有时在展厅内仔细打量,更多的时间是在后花园里,边喝解暑茶边听慈善的朱大姐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寻宝、藏宝的故事,好不惬意!  遗憾也是不言而喻的,海珠博物馆本来最大特点就是与邓世昌纪念馆的“密切关系”,而我此行却只看到翻拍的图片,没有与邓世昌相干的一件实物。不知道有多少遗憾要归罪于上世纪的那场文化浩劫,此宗亦然,提及和听闻者无不痛心。  全息广州  与“名”俱进  在广州的诸多博物馆中,海珠博物馆无疑是管理比较到位的一家,无论是门口接待室的邓公后人,还是负责宣扬的企划小姐,都热忱而有专业精神,谈吐之间颇见雅致。博物馆不大,但弄得井井有条,还颇有声色,由于从媒体的报导程度看,这里的活动频多,特别今年是邓世昌殉国110周年,海珠博物馆建馆10周年,区里自然要隆重一番的。  但在热烈当中也有遗憾,那就是与其“品牌”相比,海珠博物馆距离“博物”相去甚远。而如果一个博物馆藏物不博,那末这个馆的命名就有点没什么实际意思的“兴之而至”,海珠博物馆就给我这样的感觉,由于这个成立时间不长的“博物馆”藏物较少,缺少特点,仅有的某些类型藏品在广州其它地方多有更“精彩”的东西等待我们去看。  海珠博物馆与邓世昌纪念馆同为1址,都是在距今100多年的邓氏宗祠当中“办公”,遐想当年,这里还曾做过世昌小学、海珠区妇产医院和肺结核防治所等单位,即便是邓世昌纪念馆,其正式更名也才10周年,而那一年正是邓世昌殉国100周年。  其实海珠的历史遗址很多,近代的很多名人都在珠江南岸活动,自然也留下了不少有记念意义的建筑;又由于现代化的“推土机”到达海珠比较晚,所以很多更古老的遗址都在保存中,这是海珠之幸。  所以如果在广州的每一个区都要搞一个博物馆,海珠无疑是最有潜力的。问题是广州每一个区都要搞一个博物馆吗?这样的博物馆是不是应当有一个主题会更好?由于在这些面积相对“袖珍”的地方,真要“纳物广博”,也是不现实的事,所以前面提及的藏物不博,也不是海珠博物馆的错,只是这个名字有点“大”了。  记忆所及,好像广州除天河没有博物馆外,其他各区都有博物馆,或许过不了多久,天河博物馆也会“悄然突起”,只是这些博物馆的内容如何?命运又如何?建馆者有没有在计划之初就给出一个美好的方向呢?  以海珠区的位置及历史,确切最应当有一个博藏海珠文化的馆。希望下次去的时候,海珠博物馆已与“名”俱进了。□张别离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cxby/53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