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博物馆馆藏:寻常巷陌深掩甲午风云
古祠新楼相映成趣。
游人不多也很多的午后,最合适发思古之幽情。
邓公的画像恍如成了精神背景,让全部博物馆充满凛然的民族大义。本报 邹卫
产品鉴定 产品名称:广州海珠博物馆 产品鉴定:海珠博物馆与邓世昌纪念馆同为1址,于1999年9月17日成立开馆。博物馆常设《邓世昌与甲午海战》、《中国古代纸墨笔砚展》等展览,图文并茂,布置高雅。建馆时间虽短,但邓氏宗祠原有的文物、照片、文献、模型、雕塑、蜡像,加上近些年从海珠各界征集到的宝物共有千余件,内涵非常丰富,具有较高文史收藏价值,再现了海珠区鲜明的民俗特点和近代岭南文化的风采。 质检报告 还原民俗的真实灵魂 1999年9月,海珠博物馆依托邓世昌纪念馆成立并开馆。与人们传统观念中博物馆高大的形象不同,与邓氏宗祠珠碧相合的海珠博物馆是一座岭南特点的庭院,碧墙灰瓦,掩映在寻常巷陌的榕荫中。轩昂气派的岭南祠堂建筑,三路两进三院的典雅格局,赋予海珠博物馆独特的景致,建筑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珠博物馆内古木参天,环境幽静,每座石雕、每个盆景、每幅画都是博物馆的珍宝,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展览和活动的展开,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惓惓可鉴,另一方面通过详实的文字资料和珍贵的图片、实物和海珠收藏家捐赠的文物精品,让人们领略到海珠区独特的民俗风情、特点艺术文化。 作为一个区级的博物馆,海珠博物馆自成立后就积极地承当了抢救、发掘、搜集、保护、整理海珠区历史文物遗产的重担,从1999年成立至今短短的5年间,该馆前后征集到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包括李文田、居廉、容庚、关山月等名家字画、画具一批;还征集到汉朝木俑、汉鎏金刻纹盘、文澜砚、清乾隆龙耳盘瓶及明清家具一批;并发掘和征集了区内的石墩、石狮、石碑等明清石刻;复原了100多年前的邓氏宗祠门神。另外馆内还新增加了“海珠宝鼎”、“九龙图”、“世昌井”等景物。海珠博物馆是海珠文明历史及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 据工作人员介绍,海珠博物馆是广州市唯一经中宣部批准成立的名人纪念馆,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广州市和海珠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正在抓紧改造海珠博物馆和扩建邓世昌广场,未来,“一路”(邓世昌大街)、“1楼”(博物馆摆设大楼)、“1园”(邓氏宗祠花园)、“一场”(邓世昌记念广场)将共同构成海珠博物馆的新格局。 寻宝地图 故祠堂里的千年怀想 江南西可能算是我在海珠区最熟的一条路了,一路的繁华喧嚣,声色犬马,没想到往旁边1拐,仅几分钟的时间就来到别有洞天的宝岗大道,相对安静却充满生活气味,车停在宝岗大道中段的龙涎里,小弄堂里绿意盎然,老人家摇着蒲扇坐在门口饮茶,此行的目的地海珠博物馆就在眼前,其碧墙灰瓦的外墙与寻常人家的矮屋连在一起,馆前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虽然来得有点早,红漆木门还是关闭着的,但已禁不住内心里有种想去走走的冲动,在如此富于古韵的祠堂里消磨一个酷夏的午后时光,想必也是一件美事。 文物无声追思甲午英雄 海珠博物馆所在地也即是邓世昌纪念馆,始建于1834年,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勇敢殉国后,清光绪2十一年由邓氏家人用朝廷给予的抚恤银扩建为当今的范围,基于这样的历史意义,这座古宅本身就是价值非凡的宝物,有门口一块“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为证。随开门人步入馆内,庭院深深,整座祠堂为砖木结构,分为前后两进,东西两厢,青砖环绕,画梁雕栋。博物馆宣教部负责人朱月珍向介绍说,像这样保存完全的,集木雕、石刻、壁画等艺术特点为一体的岭南风格建筑在城市中是比较少见的,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所以海珠区全面修缮了宗祠,并将区级博物馆设立于此。 过了前院才绕到宗祠正门,在门口我数了数有六级台阶,据考证是按标准一品官的规格所建,邓世昌第五代后人邓红霞告知,朝廷在甲午海战后追封邓世昌为“从1品”,在清代这样的布局就已能显示出这家人的身份和地位,正门门额上书“邓氏宗祠”字样,两侧挂有据说是光绪皇帝垂泪撰写的“云台功首”、“甲午留名”的楹联。一对巨幅门神,见证了邓氏宗祠百年沧桑的历史,一块雕刻光绪年间的“接龙”石匾,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从民间征集来的宝贝,听说和该馆很是有缘。 跨过正门就正式来到博物馆的藏宝之地,大殿和两庑终年摆设的是有关邓世昌的展览,展出的文物、照片、文献、模型、雕塑、蜡像共200件,较详细地介绍了邓世昌的生平事迹,而东侧附祠举行的《中国船舰百年沧桑》图片展亦与邓世昌休戚相关,展现了甲午海战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军舰图片100多幅和部份军舰模型,反映出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覆灭后,近百年来中国海军几经重建,几经挫折及建国后人民海军建立、发展壮大的历史。 民间收藏细述岭南风月 面积不大的天井通敞透亮,几十件民间奇石盆景将其布置得气质典雅,其实《民间奇石盆景展》也是该馆常设的展览,工作人员介绍说,该馆是盆景雅石协会主要的活动地点,会员都会主动将自己的佳作长时间放在馆中供人欣赏,数量多了,就构成一道特别的景观。由天井直走进大厅,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大型铜像就屹立在大厅中央,昔日驰骋疆场的骁勇军人,脱下戎装,正平和地安坐家中。行至此,解说员告诉我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日寇侵华、广州沦陷之时,很多祠堂都被日寇用来驻兵,惟独邓氏宗祠没有一个日寇进入,却有一些日寇军官偷偷进来拜祭邓公。当
海珠宝鼎
文澜砚
巨幅门神
邓世昌手植萍婆树
馆长访谈 一个属于大众的博物馆 受访佳宾:海珠博物馆馆长 孙穗芝 :为何海珠博物馆落址于邓氏宗祠内? 孙穗芝:当时是斟酌要发挥名人效应,邓世昌是中国的民族英雄,影响深远,而这座古宗祠也很有岭南特点,对到这里的观众来讲,参观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不但可以看到博物馆的藏品,还有古建筑,和介绍邓世昌生平事迹的图片。从资源整合,力求以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功效的角度来斟酌,就采取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个场地的模式。 :海珠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哪里? 孙穗芝:海珠博物馆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所以我们办馆最大的特点也就是政府所提倡的“大众办博物馆,博物馆大众办”,我们相应地成立了海珠区文物收藏家协会、海珠区盆景雅石协会、书法美术协会、隔山字画院、古琴研究会等等,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利用协会的资源充实馆场的内容,会员积极无偿地为博物馆服务,而博物馆也为会员提供了展现收藏的平台。各协会定期不定期举行的活动,馆内工作人员都会在门口作相应的预告,这样也丰富了大众的文娱生活。另外,我们也会拿一些展品出馆巡回展览。:海珠博物馆的文物都来源于哪里? 孙穗芝:目前来讲大部分是靠文物爱好者的捐赠,由于资金人手有限,我们去征集来的较少,还有我们会请各方面的名家亲手创作一些有记念意义的作品供参观者欣赏,比如曹崇恩创作的邓世昌铜像,名家集体创作的海珠宝鼎等等。 :一个区成立博物馆需要哪些条件?区内市民的反响如何? 孙穗芝:人员、经费、场地是肯定需要的,完善的管理也是必要的,区博物馆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搜集、抢救、整理海珠区的文物古品,反应一个区的历史、文化演化。海珠区成立一个区级博物馆可以说是几代文化人共同的心愿,尤其是老文化人特别高兴,也非常支持馆里举行的各种活动。 :作为一个年轻的博物馆,未来有甚么打算? 孙穗芝:准备将邓世昌纪念馆和海珠区博物馆的功能分开,坐落在邓世昌纪念馆旁的原海珠区环保大楼将变身博物馆,目前正在抓紧施工,9月份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搬进新馆以后会有一个固定的展览,暂命名为“海珠沿革”,让参观者了解海珠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目前正在积极策划一个为市民提供教育、休闲场地,以海珠博物馆为中心建筑的“邓世昌广场”,这一直是海珠人民的梦想和希望,这个面积达23000多平方米的邓世昌广场目前已经过了多方论证,方案和效果图都已出来。 藏宝故事 居廉字画 居廉是广东番禺(海珠区)人,字士刚,号古泉,别名隔山樵子,为岭南画派先驱。擅画花鸟、草虫、人物,设色妍丽,笔致工整,也善于指画。重视写生,线条精细,设色明丽,画风与其兄居巢相近,善用没骨的“撞粉”、“撞水”法,即在色采未干时,注入粉和水。作品具有清新活泼、文静抒怀的意趣。周树坚区长的一名爱好字画的友人因知道居廉是广州海珠区人士,所以主动将收藏多年的14幅居廉真迹赠予海珠博物馆,十多幅画主要是对十香园花卉植物的写生。 “接龙”石 刻着“接龙”2字,题名有“光绪”字样的石板,在2000年龙年,由海珠博物馆工作人员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cxby/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