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我国国内调查结果亦表明脑卒中为中国国民第一位死因。脑卒中除了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国民的生命和健康。其中缺血性卒中,亦即脑梗死(脑梗塞)最多见,约占80%。
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大家应高度警惕!
今天,我们就缺血性卒中的病因、急救和预防跟大家作一介绍。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与危险因素有哪些?已知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硬化;其他的如动脉壁的炎症等。
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家族倾向、种族和遗传;和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常见的如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糖尿病、心脏疾病、高脂血症和肥胖、吸烟和酗酒、血液成分异常(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等)。另,对某些特殊人属如育龄期妇女,口服避孕药物,应知其可诱发卒中。
缺血性卒中如何进行急诊救治?抢救缺血性卒中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最好能在3小时内或更短时间内确诊并得到有效治疗。这可以极大地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如此,大家必须做到“五早”,即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早预防,其中早就诊与早预防是广大市民应予重视的。
早就诊 就是要重视脑卒中、提高警惕性。许多病人出现头晕、言语不清、肢体活动不灵活、麻木、血压突然升高等症状,心存侥幸,医院而等待自行缓解,结果症状越来越重,延误了最佳抢救时间。因此,及时发现、迅速送诊是争取早期治疗的关键。这里要指出的是在送诊时,建议大家尽可能:第一抢时间;第二选择来转运病人,而不要选择自我送诊。
早预防 患病总不如不发病,没有病防止发病称一级预防,已患过病防止再发为二级预防。
缺血性卒中的急救关键是血运重建及其在此基础上的神经保护,其治疗手段可分为药物干预和非药物治疗(包括外科手术),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如下为目前指南推荐的缺血性卒中常用的关键性的急诊救治措施:
超早期/早期的溶栓/机械取栓:这是最积极的血管再通治疗策略。近年指南已将溶栓的时间窗放宽为起病后3-4.5小时,又分为动脉(介入技术介导下的)溶栓和静脉溶栓。但溶栓的时间窗很窄,且有很多的禁忌症,同时还必须得到家属的知情同意,因此,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病人很少。近年来,介入机械取栓这项措施悄然兴起,因其时间窗相对较宽,可使更多患者获益。这里要指出的是介入治疗业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推动了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疗进展。
抑制血小板聚集:这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卒中最普遍的再通策略之一,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
开通/改善侧枝循环/微循环:这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卒中最普遍的再通策略之一,不少血管活性药物(包括部分提纯至单体的中草药制剂)有此功效,血压的管理应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剂很多,基础研究的结果都是肯定的,在临床实践中可见许多患者获益,但尚未见统一的意见,仍在探索之中。
祖国传统医药:中医中药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已多年,不足的是多中心双盲对照研究的循证医学研究较少。
缺血性卒中应如何预防?脑卒中经过急性期救治病情稳定后即进入恢复期。此刻即应在专科大夫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卒中二级预防。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就是寻找、去除脑卒中的病因与危险因素,而二级预防目的则已是“消弥于已然”,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其一,寻找、去除如上所述的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与危险因素;其二,对暂短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已经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除了规范应用抗拴药物(如抑制血小板聚集制剂、抗凝药物、中药等)外,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不仅可以应用他汀类药物,还可以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来预防卒中。另,特殊人群应做相应预防措施。
专访专家:
唐金荣,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中国卒中学会会员,江苏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NeuroscienceLetters审稿人及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特约审稿专家。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30年,对神经内科各种常见疾病和危重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头痛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并指导研究生的学习。负责完成江苏省重大招标项目(BS)卒中急救绿色通道的建设、卒中急救规范以及卒中急救关键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参与数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主持完成一项江苏省自然基金资助项目(BK);在SCI收录期刊及神经病学专业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近年来获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及市级科技进步奖数项。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周三、周六上午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有地方能治好白癜风吗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cxby/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