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下中线部位开颅之枕下(枕大孔)
开颅分步剖析
01跨中线枕下(枕大孔)开颅要点剖析图1:跨中线枕下(枕大孔)开颅体位。枕下半球间入路(包括或不包括枕大孔)用于处理小脑中线病变或第四脑室或延髓病变。病人可俯卧或半坐位,各有利弊,具体选哪种体位,也要考虑术者擅长和熟悉哪种体位。半坐位,头部没有旋转,没有倾斜,但需要明显的屈曲。屈曲需要注意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护理。下巴和颈部之间至少留一横指空间(以避免皮肤擦伤和静脉引流障碍)。
图2:解剖要点。重要的解剖标志是:
(1)枕外隆突;(2)上项线(通常可触及);(3)下项线;(4)窦汇;(5)横窦;(6)上矢状窦;(7)星点;(8)C1;(9)颈部肌肉组织;(10)项韧带(枕外隆突至C7)和(11)枕大孔。正确识别皮肤切口的中线是非常重要的。头部轻微倾斜或旋转均可明显使颈韧带移位。
图3:铺巾和皮肤切口。皮肤切口范围从枕外隆突上1cm止于C3水平(如果需要暴露枕大孔,则需要暴露到C5水平)。在颈部肌肉非常发达的患者中,切口可以适当向下延伸。
图4:皮肤切口。皮肤切口避开颈部韧带。电凝皮瓣动脉出血后,头皮夹控制头皮的出血。为了正确放置头皮夹,头皮层必须从斜方肌筋膜和颈韧带锐性分离。
图5:项韧带切开。颈韧带穿过肌肉层,注意切口保持在中线,直至枕骨和C1椎弓根(C2棘突有利于提前定位C1椎弓根)。在这个区域,出血是最小的,肌肉完整性被保存。根据暴露的程度,逐渐调整拉钩的位置,直到所有的肌肉层向两侧分开。电刀分离肌肉在枕外隆突的附着(如果有需要,可留下部分肌肉,以便术后缝合)。骨膜剥离子分离附着在枕骨上的肌肉。骨窗的大小取决于病变的大小和部位。通常骨瓣为上下项线之间,两侧尽可能大,且应暴露横窦。
图6:C1椎弓根的暴露。暴露到达C1椎弓根时,用指状剥离子分离头直后小肌和寰枕后筋膜:中线外暴露15mm是安全的(椎动脉的行程必须在术前检查中明确)。对于不涉及枕大孔开颅,不需要暴露C1。
图7:颅骨暴露解剖
图8:开颅计划。为了在中线达到小脑半球,没有必要暴露横窦。通常在预测的横窦下方钻两个骨孔。如果没有计划接近枕大孔,可以在中线上,枕大孔上方1cm钻第3个骨孔。在某些情况下,暴露横窦的更大的骨瓣可能是必要的。
图9:钻孔。矢状窦上的骨孔应用大的钻头(18mm)。方向严格垂直于颅骨,薄层骨质应用剥离子或神经勾去除。硬脑膜附着在颅骨,可用剥离子分离。在枕大孔水平上,颅骨被小心地从寰枕后筋膜分离出来,以便能够顺利铣颅骨。
图10:开颅。通过连接所有骨孔并铣一个近似心形的骨瓣。在两个骨孔之间有时在中线部位,骨头很厚(枕外隆突)。这时需要更长的铣刀,有时,这里的残余骨头必须用磨头去除。注意,一些人可能有一个保留的枕窦,开颅过程应避免损害。助手冲洗冷却颅骨和组织结构,并用吸引器吸引来保持视野清晰。
图11:开颅。铣完骨瓣后,用剥离子轻轻分开骨瓣与硬脑膜;骨瓣应始终由助手或主刀固定。在分离下界时,寰枕后筋膜与骨瓣的黏连可用剪刀分离。
图12:开颅后的处理。通常,骨瓣抬起后会出现一些硬脑膜出血。这通常可以使用明胶海绵、脑棉压迫、电凝来控制。硬膜的出血也可以通过电凝止血。冲洗并去除骨屑。窦以外的硬膜边缘予以悬吊。窦表面覆盖明胶海绵和脑棉。根据手术目的,可继续在枕大孔区咬除部分骨质以减压。术野周围放置脑棉后,硬脑膜以Y形打开。若硬膜切开通过中线,枕下窦(有时存在)近端和远端予以结扎。下方,切口平行于中线但偏向一侧。硬脑膜外缘向外侧牵拉并暴露小脑表面。
图13:颅骨成形和“Y”形硬膜切开
图14:硬膜切开
图15:关颅。采用钛钉和连接片将骨瓣复位;连接片之间的距离为°;切口下方避免放置植入材料。肌肉缝合两层,单纯间断(间距1cm)缝合。最后皮肤以典型的两层方式关闭。通常,留置头皮下引流。
02注意事项①避免头部倾斜和旋转,以免项韧带移位;
②切口和软组织暴露过程中严格控制在中线;
③在暴露C1椎弓根过程中注意椎动脉走形。
以上便是“手术入路︱幕下中线部位开颅之枕下(枕大孔)开颅分步剖析”相关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存在错误的,请批评指正。感谢阅读(liuzh_neurosurgery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cxby/1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