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通常又被大家称作“脑血管意外”,但是这一概念并不十分准确,它其实反映了人们认为脑卒中是突然发生的从而难以预防的错误概念。
误区一脑卒中是突然的脑卒中为突然起病,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预兆。在脑卒中发病前往往有许多先兆,比如,脑卒中发病前大多会有一次到多次的短暂脑缺血发作(俗称小脑卒中),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眼或双眼看不清东西,面部或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说话不清楚,剧烈头痛等症状,一般发作仅持续几分钟便消失,极易被病人忽略。一旦出现上述先兆,常预示着大脑卒中的来临,医院求治,不可延误。
误区二脑卒中仅发生于老年人虽然脑卒中的主要患病人群是中、老年人,临床资料显示2/3以上的脑卒中首次发病者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这并不能说明年轻人就可高枕无忧。现在,脑卒中已经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还有代谢异常(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因素。因此,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乃是青年人远离脑卒中的关键。误区三脑卒中是不可避免的疾病引起脑卒中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属于可控的因素,只要控制好可控因素就能够防止脑卒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让身体过度肥胖,积极的控制体重,适当的锻炼身体,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合理的摄入营养。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饮食,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保持乐观心态,可以有效地防止脑卒中的发生。误区四只追求治疗,错过了康复很多卒中患者及家属都错误地认为卒中早期只要住上院、打上针、吃上药就可以治好卒中导致的偏瘫等症状,往往等上1个月、2个月甚至3个月后,等到手脚关节都僵硬了、肌肉萎缩了、关节疼痛了才想到要进行康复治疗,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而正规的康复治疗训练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一般来说,脑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病情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大多数的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的前提下,7天~14天就可以进行了。而静养不仅影响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很容易造成废用综合征。误区五脑卒中治愈后很少复发恰恰相反,脑卒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容易复发,而且复发率高达25%。这是因为,所谓脑卒中的治愈,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而某些卒中实际上是一些内科疾病的合并症,只有将这些内科疾病有效控制,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或动脉硬化、高血脂病、肾脏疾病等,才能减少卒中复发。因此,脑卒中恢复后一定要继续治疗原发病,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复查,警惕和防止复发。误区六血压没问题,卒中不用提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压患者容易得脑卒中,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却不是唯一的危险因素。脑动脉硬化病人由于脑血管管腔变得狭窄,以及先天发育不良等其他一些危险因素的存在,即使血压正常或偏低也同样会得脑卒中,只是发病的几率要比高血压患者少很多。另外,血压过低时,血管不能正常扩张,血液循环减少,会致脑血管发生痉挛,也有可能引发缺血性脑卒中。误区七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预防过分强调药物治疗而忽视脑卒中的综合处理,尤其是忽视预防是十分有害的。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中指出:对健康者可劝其戒烟,戒过量饮酒,加强精神保健,健康饮食,积极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尤其是患有心脏病、心房纤颤者,可口服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脑卒中,口服抗凝剂用于心房纤颤者的一级预防,可使发生心源性脑梗的危险性下降2/3以上。但是不少患者及家属嫌麻烦,不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而一味追求“特效药”或每年输液,几针见效,长期以来就在脑卒中患者中流传着每到春秋就必须输液“疏通血管”的说法,但是这说法并无科学依据。小编有话说脑卒中是各种诱发因素导致向大脑输送血液的血管病变引起的急性疾病,会对大脑组织造成突发性和永久性损坏。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和生命威胁,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全面认识脑卒中的危害、科普脑卒中知识、提高预防意识是当务之急。“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cxby/14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