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在过去短短的几个月里,她先后获得由中共中央授予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中宣部授予的“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和“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等三项重量级荣誉,在年的2月25日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颁奖。另外,她还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和其他多项荣誉及奖励,但同时她也因为反对“全职太太”的言论,一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她是谁?她就是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张桂梅。今天就让我们重新来认识一下她。了解这位伟大女性的初心和极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为张桂梅颁奖
1张桂梅祖籍辽宁。年6月,她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满族农民家庭。张桂梅出生时,她的母亲年龄接近50岁,大哥和大姐已经20多岁了,接近而立之年。她已经是第九个孩子了,但种种原因家里只剩下6个。家里原本的想法是将她送人,但被几个姐姐强留了下来。张母又体弱多病,身体非常不好。张桂梅小的时候,张母就因病去世了,后来父亲也去世了。所以在张桂梅的记忆中,她多是在哥哥姐姐家中度过的,虽然哥哥姐姐也很爱护小张桂梅,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偶尔也会有寄人篱下之感。小时候的张桂梅和其他很多小孩子一样,特别活跃。加之在哥哥姐姐家里,很少有来自家长的严格管教,她倒是显得不像个女孩子,经常上蹿下跳,调皮捣蛋。这样的童年时光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无忧无虑的,一直到她初中毕业。
少女时期的张桂梅
2年10月,17岁初中毕业的张桂梅,积极响应号召,跟随三姐离开东北,不远万里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支边的地点就在中甸县,就是现在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下辖的县级市—香格里拉。起初,她被安排在中甸县林业局工作,先后做过播音员、宣传队员、团支部书记和妇女主任等工作。后来经人介绍,张桂梅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那也是她一生的挚爱,张桂梅的丈夫是一位体贴能干的白族青年,在中甸县的一所学校当校长。两人一见面,就很快认定了对方并结了婚,婚后两人生活十分幸福,羡煞旁人。从此张桂梅总算有了自己的,真正完全属于自己的家。在工作之余,二人还努力进修,张桂梅后来考上了丽江教育学院(现在的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中文系就读,丈夫则考上了研究生。年,张桂梅33岁,大学毕业的她跟随丈夫一起回到了丈夫的老家大理喜洲,他们夫妻二人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一中工作,丈夫当了校长,张桂梅是学校的老师。彼时的张桂梅可谓是人生得意,生活美满幸福,懂得享受生活,在那个年代属于非常时髦的一批,爱打扮爱漂亮。
张桂梅和丈夫合影
在张桂梅的回忆里,那时候她喜欢涂口红,化漂亮的妆,穿紫色皮鞋、蓝色裤子、漂亮飘逸的长裙和红衣服。经常会去舞厅唱歌跳舞,生活有滋有味,无比快乐和幸福,就像无忧无虑的孩童。就连她的同事也曾羡慕不已,打趣地说道“三十多岁的人活的像个小孩子”。张桂梅生活无忧,更重要的是她有一个很爱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在张桂梅看来简直完美地不能再完美。既可以给他人讲解深奥的微积分课程,也可以弹奏三弦,还可以修桌子、修凳子。关键是赚来的钱都给了她,让她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丈夫去外地出差,只要当天能赶回来,就一定会赶回来,陪张桂梅一起吃饭。夫妻二人经常去洱海边散步,到全国各地游玩。看见好看的东西就买,遇见张桂梅爱吃的杨梅罐头就吃,从来不会舍不得。
3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婚后二人幸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地张桂梅的生活就迅速地来了个急转弯。年,张桂梅的丈夫突感身体不适,医院,检查后噩耗传来,张桂梅吓了一跳。医生告诉她,丈夫得了胃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果不其然,从此,张桂梅丈夫的身体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但为了尽可能的挽留住丈夫,也是多活一天算一天,张桂梅开始变卖家产,能卖的所有东西都卖了,还拿出了这些年积攒的所有积蓄,总共筹集了20多万元。在上个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还没有现在这么严重,20多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尽管如此,但对于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这些钱根本维持不了多久,很快张桂梅又开始向亲戚朋友借钱。但这根本就是一个无底洞,不少人也劝张桂梅放弃。后来就连丈夫也动摇了,面对多一天的进口药,二十多万根本就坚持不了多久。丈夫对张桂梅说:“算了吧,别治了”。可张桂梅不肯放弃,她对丈夫的爱早已融入血液,丈夫已经成了她生命的重要的一部分。哪怕砸锅卖铁,说什么她也不肯放弃。期待着奇迹来临。
越到后来,丈夫的癌细胞扩散的越来越快,先是到肺部,继而全身。伴随的是剧烈的撕心裂肺的疼痛感,日益消瘦的丈夫终究还是没能抵得过病魔的摧残。在张桂梅精心陪护了88天后还是撒手走了,张桂梅抱着丈夫的尸体放声痛哭,哭的喉咙都快哑了,但她的丈夫在不会回来了,那个曾经爱她的男人,说要一起白头到老的男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残酷,就是这样不可预测,就像《平凡的世界》里面讲述的那样,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当在你觉得在最美好的时候,上天总会给你出其不意的给你以巨大的打击。后来张桂梅回忆起那段痛苦的经历,她说那时候的山和水都是灰蒙蒙的。
丈夫走后,张桂梅万念俱灰,整个人几乎是终日以泪洗面。从此只有她一个人了,她丝毫没有准备,不曾想有家的生活就这样短短结束了。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过程,张桂梅精神恍惚,感觉生活中处处有丈夫的影子,看到熟悉的花草树木,看到熟悉的洱海,她感觉丈夫就生活在这里。回学校上课也完全没有往日的生气,以前开心爽朗的笑容再也不见了,整天魂不守舍的,就连饭也很少吃。放学了回到家中,只是头也不洗的倒头就睡,因为梦里会有她熟悉的丈夫。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快一年。张桂梅心想,她必须离开,离开这个熟悉的伤心的地方,去到另外一个地方生活。于是年底,39岁的她经组织批准,离开了风花雪月的大理,“逃离”到了华坪。除了自己的衣物,她随身带的是丈夫常穿的一件毛背心。
4来到华坪,起初张桂梅最初在中心学校当老师,后又被调到了新建的华坪民族中学,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此外她还主动申请,当了四个毕业班的政治老师。张桂梅所在的云南华坪(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中段北岸)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其因交通条件恶劣(到丽江市区要七八个小时的车程),自然地理条件差(山地面积占97%)和经济发展滞后而十分贫困,即使是相比云南省内其他部分贫困县,这里依旧显得贫困人口更多、贫困面更广、贫困程度更深。更不要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了。
张桂梅来到华坪之后,她说相比较大理,她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这里她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贫困的学生。他们连基本的吃穿都存在很大问题,张桂梅清楚的记得,曾有小女孩晚上抓一把从家里背来的米放进暖水瓶,再往里灌上开水,充作第二天的口粮。还有一个小男孩大冬天只穿了一双破旧的塑料凉鞋和短袖衫,冻得瑟瑟发抖,发起高烧。看到这个孩子,张桂梅立马就把那件本想留作纪念的她唯一留在身边的丈夫的毛背心给了他。这样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张桂梅把常自己的工资拿出来,带孩子们下馆子,给他们添置衣服,自己则吃着价格最低的饭菜,穿的也是之前带来的衣服。
张桂梅上课
在华坪这里吃不饱、穿不暖的学生很多。经常还有学生上学上到一半就没有人了。当连基本的生存发展需求都成问题的时候,对于这里很多的孩子辍学去劳务也就不难想象了,因为孩子的家长们实在是没有办法拿出多余的钱去供孩子们上学了。但是每每遇见有辍学的孩子这种情况,无论路有多远,山有多陡,张桂梅总是会亲自进山,跑到学生家里,说服家长,无论如何也要拉孩子回学校继续念书,并且自己咬牙坚持,掏腰包承担了孩子的学费。困窘的时候,张桂梅自己身上连三五块零钱都没有,可这些事情,她从来没有对孩子们说过。有那么两次,张桂梅进山差点就回不来了,一次是她进山找学生迷了路,又累又饿,还咯了血,晕倒在了路边,后来碰巧遇见过路人,让他带路,张桂梅才能顺利回到学校。还有一次,她回来路上天黑了,山里的路又不好走,她深一脚浅一脚的,多亏了县里下乡的同志,才把她从山里“捡”了回来。这些可怜的孩子们深深刺激着张桂梅内心,同时加上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张桂梅的注意力转移了,她打起了精神,从前那种苦闷感觉和空虚悲痛也就慢慢被时间冲淡了。
命运的魔爪再次袭来,年4月,张桂梅觉得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消瘦得厉害,且肚子无端肿胀,伴有疼痛。医院检查,结果医生的诊断结果一出,张桂梅大吃一惊,感觉如晴天霹雳。她长了瘤子——子宫肌瘤,且此刻肌瘤已经长到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要立即准备手术,马上住院接受治疗。可张桂梅又想到自己的身上的责任,自己如果住院了,那马上就快要中考的那些孩子他们怎么办,作为四个毕业班的政治老师,如果自己住院,临时更换老师,那他们能很快适应吗?这样搞不好会对他们的成绩有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自己的积蓄早在当初丈夫患病时就已花的精光,现在哪里有什么闲钱。于是张桂梅便强忍着病痛,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医院回到了学校。把医院的诊断通知书锁在了自己宿舍的抽屉里。
毕业班工作强度很大,加之张桂梅又十分敬业。她经常是熬夜备课、写教案、批阅作业试卷。屋里的灯常常是一两点才熄,第二天六七点就得起床,铃声一响就又得开始她的新一天的教学工作。张桂梅给四个班上课的教室散布在学校的前后院,相隔多米,她经常只能是小步的往前走,尤其上下坡时,前心连着后背疼,不敢大口喘气。就这样一直强忍着病痛,时不时还捂着肚子,疼的厉害了就吃点止痛药。总算毕业冲刺的这段时间算是熬过去了,张桂梅一直等到孩子们中考完毕,直到7月24日,才向别人借了些钱,去到昆明把手术做了。当时,就连做手术的医生也感叹,真不知道张桂梅这段时间是怎么坚持忍受过来的,她腹腔里面的器官早已被肿瘤挤得移了位,肠子粘连到了后背,手术完毕切下的肿瘤足足有五斤重。
术后的张桂梅变得比以前更加黑瘦了,可即便如此,术后她也放弃了休养,过了仅仅24天又重新回到民族中学的讲台上来了,继续战斗在教学一线。长期的身体劳累和过度开支,年12月,张桂梅再次病倒了。这次旧病复发,似乎比以前更加疼痛,张桂梅感觉到就连上厕所都十分费劲和难受,挤压着肿瘤,疼痛感排山倒海般地袭来,椎心泣血,豆大的汗珠扑簌簌地掉下来。活了40多年的她,年少时父母离世,后来她最爱的丈夫也先她离开人世,张桂梅动了心思,一方面她确实没有钱,就那点微薄的工资还几乎全部用在了照料困难学生身上,让单位治病,刚来不久的她实在开不了口;另一方面在人世她也了无牵挂,所以她生了“横竖都死,病死算了”的想法。这样,张桂梅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甚至有时候会无端晕倒。有一次上课就直接倒在了教室,医院了。学生们看着张老师,他们哽咽了,他们从没有见过张老师这样的宁愿自己吃不饱,也要让学生穿暖吃好能继续上学的好老师。学生们说“张老师,是我们把你累病的,你给我们讲第一节课时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张桂梅安慰说道:“老师绝不会死,也绝不会离开你们,请相信我。”同学们稀里哗啦哭的更厉害了,纷纷哭着哽咽道:“老师,您不能走,等我们考上大学毕业后会回来管你照顾你的。”。听罢,张桂梅和学生相拥而泣。
幸运的是,这个东北来的女人终于被看见了。张桂梅的感人事迹在当地传开了,不少人都听说了民族中学来了个女老师,叫张桂梅,这个女老师,没有子女,对待学生却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工资都省下来给学生交学费,添置被褥和衣物,生了病也没治,还坚持给学生上课,把所有钱都省下来给了学生……
受病痛折磨的张桂梅老师
年3月,在一次政协对民族中学的视察中,38位华坪县政协委员听了校长的介绍,无不动容,起立向张老师三鞠躬。他们说:“实在是没有想到在商品经济大潮泛起的今天,面对以金钱来衡量劳动价值的现实,居然还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就在当场,大家捐款元用于张桂梅的病症治疗。还有一次是在当年的4月,县第八次妇女代表大会上,全体参会人员听了张桂梅老师的感人事迹,纷纷留下感动的泪水,县领导带头,大家都给张老师捐款治病。有个山里的农村妇女代表甚至为了给张老师捐5元钱,自己回家却多走了半天山路。后来张桂梅十分内疚曾找过那位村民,可对方害怕张桂梅会自责,只承认了自己捐钱的事情却不承认走回家。这样的来自陌生村民的陌生善款,犹如山涧溪流,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汇来。张老师的泪水夺眶而出,人到难处最知暖,自己的命算不了什么,可这份恩情得还!
有了大家的捐款,医院。手术期间,知道她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学校里的老师便一起照料她,特别是当她喘气困难时,是几位医院,给她取氧气袋,一晚上跑了五六次,整夜整夜地守在身边……
5张桂梅终于又再次活过来了,又回来了。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张桂梅经常自己学习钻研,在1年9月,年过四十的张桂梅还被云南大学本科函授班顺利录取。她比之前更刻苦了,熬夜加班都是常事,终于顺利毕业。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知识,张桂梅平常上课都融入自己的感情,倾注了很多心血,不断钻研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教学方法,自己设计编写教案,不断指引学生的学习思路。刚到民族中学的时候,她任班主任的班的综合成绩就是全县第一;她带的政治课和语文课,全县统考名列第二和第四;还有两个她辅导过的学获得了省级竞赛的一、二等奖。
1年,有一家慈善机构想在华坪建立一所福利院,用来专门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慈善机构听说了张桂梅的事迹,点名要她担任院长。3月,华坪县“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之所以叫“儿童之家”这个名字,张桂梅解释说,她认为,这是为了保护孩子,为了以后不让孩子心理受到伤害,也避免他们以后受到歧视。“儿童之家”一成立一下子就收留了36个孤儿,最大的不过12岁,最小的就只有2岁。从此,张桂梅把宿舍搬进了“儿童之家”。从来没有过孩子,更别提育儿经验的张桂梅在她44岁的时候却一下子成了家长,成为了36个孩子的妈妈。只不过这个36个孩子的家长可不好当!
张桂梅和孩子们在一起
华坪产煤,这些小孩子或是因为父母在矿难中丧生至孤,或是父母一方去世,一方出走,又或者因为什么其他原因成为了孤儿。总之,长期缺失父母关爱的这些孩子性格要么特别胆小孤僻,要么就十分调皮,特别无法无天,总之都“不好对付”。整天哭天喊地是常事,经常是这个安慰好了,那个又开始了。大小便满院子都是,弄的衣服裤子上到处都是脏兮兮的。有的孩子头发里爬着虱子,张桂梅给他们洗澡,但洗的时候边洗边哭,有的还用民族话骂她是猪!要“降服”这群野孩子着实不易。
就这样,张桂梅要每天还要兼顾学校上课,上完课还要回来照看这些孩子。督促大的学习,带着小的睡觉,有的孩子半夜生病了还得医院,还有的孩子到处跑也不给大人说,张桂梅经常还要出去寻他们这些顽皮的娃。
在“儿童之家”,有这样一个男孩,因为父亲的死,他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久久不能忘怀,以至于性格特别偏执,看谁都不是好人。他把福利院卫生间的门堵死,还故意把尿尿在水桶里。在学校也不好好上课,拿小石子朝着女生的头就扔过去。被班主任发现后,男孩还是死不认错。无奈的班主任只得找到了张桂梅。张桂梅也生气,本想逮住他痛骂一顿,但孩子一见着自己就哭了。孩子一哭,张桂梅的心也跟着哭了,暗暗自责自己没有管好教育好孩子,给学校添了麻烦。心中的怒火早已荡然无存,也没多说什么就领着他回到了“儿童之家”。此后,男孩乖多了。可没过多久,他又拿了宿舍里另一个孩子的20元钱。张桂梅背地里单独把男孩叫到自己屋里,经过反复教育,耐心劝解,男孩终于承认。“那钱呢,在哪?”“花完了。”男孩答到。张老师默默地看了他一会,从自己兜里掏出来二十元钱,让他还给人家,再道个歉。男孩的眼泪哗哗直流,张老师抱住孩子的头,给他擦干眼泪。从此,男孩真的变了。
张桂梅对待这些孩子可以说丝毫不比他们之前的生母关心的要少。虽然没有血缘,但对待这些孩子却付出了骨肉相连的感情。以前这些孩子没人疼,受尽了伤害,可是在这里,张桂梅为了能尽量少的减少原生家庭的影响,让他们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却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听着孩子们一声声“妈妈、妈妈”地叫着,张桂梅却总说她只是个“执行妈妈”,党和社会才是他们真正的妈妈。
6张桂梅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让她几乎耗尽生命的去拼了命也要去追寻东西才正要开始。那些网上关于她“全职太太”的言论而引发的争议甚至谩骂,其背后的故事初心和根源也才要开始。
张桂梅在担任“儿童之家”院长的时候,当了解到这些孩子背后的故事就让她的内心十分沉重。最早在那36名孤儿中,多数都是女孩,不同于男孩们是因为父母变故而成为孤儿,女孩们大多是被丢弃的。张桂梅在东北的家里是疼爱的小女儿,但华坪这里健康的女婴被丢弃致孤的境况是她不曾想象的,与此类似的还有她在名族中学接触过的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后,张桂梅的内心更加沉重,像是灌了铅一样。她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动容的诉说过这样几个她亲身了解的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的母亲,因为在家里长期遭受丈夫虐待,就找来哥哥把丈夫活生生的给打死了,后来自己也进了监狱服刑。
还有一个小男孩的母亲,在家里接生第二个女儿的时候,采用土办法接生,哪知道产后大出血,她想见丈夫,但是婆婆不让,觉得晦气,最终女人遗憾离世。丈夫知道以后终日喝酒买醉,犁田时死在了田里,从此家里就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相依为命。后来张桂梅上山了解才知道,这位婆婆,一辈子没下过山。
还有一个小姑娘的故事。小姑娘的父母远在外地打工,家里破败不堪,剩下七十多岁的爷爷还做着石匠的工作谋生和小姑娘相依为命,小女孩高考的时候,母亲回来过一趟,小姑娘笑得十分开心。但是小姑娘的母亲却是神情僵硬,显然她虽然生了女儿,但却并不知道如何和多年未见的女儿相处。更不要说去爱她和教育她……
张桂梅家访(一)
还有一个张桂梅后来经历的事情,张桂梅影响很深刻。有一个高三读书的女孩子,读的好好的,结果,母亲执意要把女孩留在家里干活,却把上小学的儿子送到县城去补习。张桂梅十分不解问道:女儿马上要高考了,为什么不送女儿去补习?反而送儿子去补习呢?家长只是轻飘飘的回了一句:“因为他是儿子。”让张桂梅哑口无言。
张桂梅家访(二)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曾经在张桂梅担任民族中学老师期间,就经常发生孩子上学上的好好的莫名其妙就不见人了的情形,而且就辍学的情形而言,多是女生。一次张桂梅去山里的时候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坐在山坡上发呆,上前询问缘由,女孩哭着向张桂梅说道,她很想读书可父母要她嫁人,只为了3万元的彩礼。张桂梅难以置信地找到女孩的父母,反复劝说,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没想到的是这位女孩的母亲竟然以死相逼,无奈张桂梅只得放弃。从此张桂梅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女孩,这也成了张桂梅一生挥之不去的痛。还有一次张桂梅在路上遇到过一个放牛的辍学小姑娘,张桂梅见着小姑娘就说,走,跟我回去继续上学,可是小女孩只是淡淡的看了她一眼,继续吆着老牛就走了。张桂梅看着她远去的瘦小背影,背个小包包,手里还拿着一个黑不溜秋的粑粑当粮食。见状,张桂梅心里难受极了。但是经常也会遇见有不理解的人,还认为张桂梅就是一个疯子。要不怎么遇见孩子就朝学校拽呢。
这些位于云南边陲的孩子,有相当多是少数民族。他们背后的家庭大多都十分贫困。有时候贫困的都不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比如张桂梅就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彝族学生家里劝导孩子不要辍学的事,翻山越岭,终于到了孩子家里。可是,张桂梅一进“院”,眼泪就不自主的掉下来了,她发现孩子家里连个围墙都没有,一间小泥屋,在地上挖了个坑就是灶。女主人招呼张桂梅让进屋,但她却不知该往哪里坐。这里同时又不仅仅是贫困,这里的人,尤其女人们几乎都没怎么读过书,一方面确实没有钱,毕竟这里还有不少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衣都穿不暖。经常是烧点苞谷,烧点洋芋,混着发霉的米饭生活,穿的是别人不要的,要么就是大孩子穿剩下的。另一方面传统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了深度的思想愚昧。令张桂梅难以置信的事情,这里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且十分普遍。女孩子们常常是十多岁时候就嫁出去,然后结婚生娃,早早的重复她们上一辈的命运。
7在深入了解这些孩子,特别是女孩子的情况后,张桂梅心里盘算着,她在想,这些情况甚至可说是惨剧的发生,说白了就是愚昧导致的。就是没有读书和受教育导致的。父母没有受教育,让孩子早早的辍学回家,干些放牛拾柴,割草喂猪的活,然后到了年龄就早早嫁出去,女娃就这样结婚生子,由于女孩子没读什么书,结婚以后,不出意外地也会早早的生孩子,然后让孩子早早地“继承”她们曾经走过的命运。
张桂梅在想,她必须得干点什么了,她想让这些女孩子们可以不用因为钱的问题多读书,多上学。她暗暗思忖,如果读了书,这些女孩是不是就不用重复母亲的命运了,也不会有这么多惨剧发生了。这样的话,整个家庭,上下三代人的未来或许就改变了。从此,张桂梅萌生了一个“异想天开”想法,她要在大山里开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让那些因为贫困而被迫辍学的孩子都能继续读书,然后上大学,走出这片大山。
但要建一所高中,谈何容易啊,简直比登天还难,办这样一所女子高中,这样的想法一萌生就收到不少非议和反对。时任华坪县教育局局长的杨文华就曾是女高办学路上最坚定反对者的代表。这个问题也曾摆在华坪县委组织的论证会上专门讨论过,讨论的结果是所有专家都投了反对票,他们一致认为,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要把男女分开,专门办一所女子学校。更何况,以华坪当时的财政条件,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拿出来再办一所这样的全免费的高中。
可是张桂梅没有放弃,她多次和到杨文华谈及自己的这个梦想,杨文华也知道张桂梅的好意,但办学校不是儿戏,杨文华实在不看好张桂梅,觉得张桂梅很幼稚。毕竟这是个说到底只有初中教学经验的老师,要建高中,一来张桂梅原本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随时可能倒下;另一方面,张桂梅连基本的管理经验都没有。一个人还想办学校简直做梦,学校师资、选址等都是问题。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资金从哪里来,要建一个高中需要的可不是小数目。别说整个高中,就连建一个生物实验室,要购买设备都非常不容易。所以杨文华也劝过张桂梅,让她缓一缓、等一等。“我们等得起,可是孩子们的成长等不起,早一天把学校办起来,就减少一批走进恶性循环的女孩了是不是?”张桂梅态度异常强硬而且着急的回答道。
张桂梅要建中学的消息传出,身边所有人都不看好她,就连她好的朋友王秀丽也认为不可能,劝她放弃吧,已经得了这么多荣誉。这辈子躺在功劳簿上都够了,好好的过完这一生不好吗?就不要再折腾了。当然也有其他人认为张桂梅就是疯了,想获奖,获得荣誉,想疯了。
但张桂梅就是张桂梅,即使所有人不支持,不理解,她还是没有放弃。每每读到这里,我就感慨她怎么就那么倔强,小小的身子里怎么就蕴藏了那么大的能量。张桂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自己上街去募捐。说干就干,每年的寒暑假。她都会提前准备好她的她的身份证、劳模证明、报纸报道和种种获奖的资料,复印上一大堆。她开走上昆明的街头去募捐,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张桂梅就已经是荣誉等身了。年云南省政府授予她“全省先进工作者”称号;0年,国务院授予她“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年又被全国教育工会、教育部授予为“全国十佳师德标兵”;2年,她又荣获“全国十大女杰”……头顶这么多鲜亮光环的张桂梅是妥妥的“名人”啊,可是她却并没有看的很重。街上她逢人就笑脸相迎,说出她要办高中的愿望,希望能得到捐助。一般正常的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要放下这一个切,去街头乞讨募捐。很难做到吧,可是张桂梅,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就这样放下了一切,如果说她开始还觉得不好意思,就得羞愧的话,但后来心中一念那些可怜的因为辍学而堕入悲惨命运的孩子,她便觉得没什么了。
但是通过街头募捐想办成一所高中,这听起来是多么荒诞和滑稽啊。张桂梅的“乞讨之路”异常地坎坷崎岖。她走上街头,拉着人就问,我是张桂梅,我有个孤儿院,我想办一个免费的高中。“神经病吧,四肢健全好好的大活人,怎么带个眼镜,也像个知识分子就出来骗人了,脸皮咋这么厚呢?”更有甚至,有的还向她吐口水。这是大多数人对于张桂梅乞讨式募捐的“正常反应”。是啊?谁能想到刚刚被评为中国“十大女杰”张桂梅会在这里出现,谁又会想到,这光鲜亮丽,风光无比的人物竟然转头就成了乞丐,甚至有时候还带上“家眷”一起招摇过市,坑蒙拐骗。其实,这也怪不得张桂梅,她出来募捐,当然主要是为了办学校,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儿童之家”福利院,为什么呢?原来,自“儿童之家”成立以来,花费早已超过百万,慈善机构答应每年给7万元,其他的都要靠张桂梅在政府、企业等各处想办法筹措经费,即使这样经常还是不够,剩下的钱都得靠张老师自己张罗,所以她也经常四处募捐。有时候也会带上孩子们一起,卖过洋娃娃,布鞋。孩子们口里常常吆喝着“叔叔孃孃,我们要上学,要吃饭。”
当然,张桂梅除了在街头“乞讨”,有时候也会求助于社会企业和其他组织机构。只不过人家一听说她要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都无奈地摇了摇头。
这样的“乞讨”,这样的“募捐”,一直持续了5年。这五年里张桂梅全然放下了自己以前的清高甚至尊严,她也渐渐年事渐高,身体变得衰弱,癌细胞也转移到肺部。由于担心身体承受不住,完全垮掉,无法继续照顾孩子们,张桂梅没有选择化疗,然而这样的后果却也导致了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张桂梅时常感到自己呼吸困难,神经衰弱。另外很重要的就是是,虽然张桂梅苦苦支撑,但成效甚微不如人意,“乞讨”了这么长的时间,共计也不过讨得1万多元,这离建成一所女高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在如此困难挡道的糟糕境遇之下,这个要强的女人苦苦追寻多年,然却迟迟无果,张桂梅也感觉几乎快要撑不下去了。然而命运有时候很奇怪,就在张桂梅几近放弃的时候转机出现了,从一条破洞牛仔裤上转机来了。
7年,由于张桂梅在教育教学上的突出表现,她被选举为党的十七大代表。然而在兴奋之余,华坪县政府也考虑到她平常生活拮据,没什么多余的钱,便特意划拨了元经费,以供张桂梅参会购买正装之用。然而说来也巧,张桂梅管理“儿童之家”期间,平常办公环境十分简陋,正缺一台电脑,张桂梅想都没想,就拿这笔钱给“儿童之家”买了一台电脑。钱是花了,可衣服却没有了着落,虽说她没有买新衣的打算,也不在意,但以示重视,张桂梅还是花了元买了一件短款西装,另外穿上自己平常最爱穿的一条牛仔裤便去北京了。
在一次清晨会议的进场期间,正在门口准备往大堂里走的张桂梅却被一位记者从后拉住了。张桂梅一见记者,下意识的以为她要采访自己,便连忙退却,其实她并不擅长和媒体打交道往来,但女记者似乎并没有提采访的事,只是示意张桂梅摸摸自己后面的裤子。这一摸,张桂梅顿时满脸羞愧,原来那条牛仔裤不知何时破了个洞,那个新买的短式的上衣外套也遮不住。“哎呀,这可太出糗了,怎么之前也没有发现,早不破晚不破,偏偏这个重要时候就破了。”张桂梅心里琢磨着,羞愧难当。“求求你,千万不要报道出去啊,开完会我就去换了”张桂梅对那名女记者哀求道。可事实上,张桂梅却只带了这一条裤子,那是她最喜欢的一条,无论在学校还是去学生家里家访,她经常穿它,因为它十分地耐磨耐脏。女记者顺势说道:“不报道的话也可以,那你就散会后到新闻中心来找我吧”。张桂梅只想早早离开这尴尬的场合,连忙答应下来。
散会了,张桂梅应约找到女记者。记者细看这个面前站着的这个女人,不仅裤子破了,而且头上还鼓着一个小包,张桂梅笑笑说道:“这是肿瘤搬了家”。女记者凭借着职业的洞察力,仔细的采访了张桂梅,张桂梅说起了她的故事,从云南支边到儿童之家,从教书育人到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当然,张桂梅也谈到了自己那个近乎不切实际的办学梦。两人就这样越聊越多,那名记者也被深深的打动了。二人就这样一边哭的稀里哗啦,一边继续聊着。
可是让张桂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天以后,那个女记者写的一篇报道《“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一经发行,就似燎原之火一般,火遍了全国。正是由于这篇报道引起的巨大反响,一时间张桂梅也成了火热的“明星”,用现在的话来说,可谓是流量大V。不止是张桂梅,张桂梅所在的华坪,这个边陲小城也跟着火起来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cxby/14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