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文董苏玲

我的母亲

作者/董苏玲编辑/董宁波

一直想写母亲,但却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因为,每每想起母亲,就会禁不住心酸流泪。

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春天,母亲出生,当时的外公家算是地主,家道富裕。可是母亲的一生却不是像她生日那样一路花香,春光灿烂。

外婆在母亲6岁,舅舅3岁那年溘然离世,留下年幼的母亲和舅舅。外公兄弟两人,母亲的伯母也很早去世,留下三个女儿,当时母亲的姑姑也只有十四五岁,一大家子,没有一个女主人,虽然家境富裕,可是一群没有妈的孩子在一起,日子可想而知。以至于外公和他的哥哥到老也没分家。母亲说,当时每到晚上,她们姊妹几人就抱在一起哭。

外公是个及其吝啬之人,但是他还是供养女儿读书,母亲是完小毕业,在当时已经算是很厉害了。因此,母亲会讲很多成语,她对我们讲的最多的就是:穷则思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母亲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后来,我们兄弟姐妹们上学,书皮和黄烧纸缝成本子皮,都是母亲用毛笔给我们写的――语文,数学,语文本,数学本……每当老师问我书皮上这么漂亮的字是谁写的,我都会骄傲的回答:我妈写的。老师惊讶的连连点头。我订婚时,公公和媒人拿来了婚单,母亲读给不识字的父亲听,惊的公公和媒人眼睛瞪的老大,不停的说:苏玲她妈还识字?高尔基说:世上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于母亲。

外公家家法相当严,加之从小就没有妈妈的疼爱,还要照顾年幼的舅舅,所以母亲从小就学会坚强,隐忍,干净,严谨,守规守距。

母亲说,她从小就喜欢文艺,当时接触的最文艺的事就是秦腔,所以她就喜欢上了秦腔,她经常偷偷练功,劈叉,吊嗓,走碎步,但是外公家法很严,所以她想当一名秦腔演员的梦想只能在心里想想罢了,外公无论如何是不会让女儿去丢这个人的。因为那个年代,唱戏是被人看不起的。

母亲完小毕业后,本来以外公家的条件,母亲完全可以继续上学深造的,可是外公又娶回一个外婆,于是母亲就断送了继续上学的机会。母亲说,她十一二岁就学会纺线,十三四岁就学会织布,十四岁那年,她就给自己做嫁妆。由于外公又添一个小姨和小舅,加之外婆嫁给外公时还带着一儿一女,家里一下子多了那么多张嘴,母亲自然是多余的那个,于是,母亲十七八岁,外公就草草的把母亲嫁了出去。拒听说,外公屋子里的八仙桌和柜子下面都是空的,底下埋了不少东西,可是,可怜的母亲,嫁妆只有几床自己织的床单。在我们小时候,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母亲也不会带我们去外公家,因为她不想让儿女们受人冷眼。女人本弱,为母则刚。

父亲家是典型的贫农,母亲嫁过来时,家里只有几间破旧的土坯房,院墙是用玉米秸秆围起来的,爷爷很懒,村里人说,爷爷种的地,连兔子路过都要骂的。奶奶可能是日子过的艰难的缘故,脾气很坏,不管啥事,动辄就破口大骂。由于家道艰难,父亲也没上过学,这样的家庭出来的父亲,脾气暴躁,遇事不冷静,加之大男子主义,稍有不顺心,就对母亲大吼,甚至大打出手。父亲从不帮母亲干家务,他说,家里活本来就是该女人干的。可是,父亲却很耿直,在大队做了十几年干部,在村子里威望很高,过去无论谁家分家,都是父亲主持,因为大家说我父亲分的家最公道。父亲只要往那里一坐,再麻糜泼妇不讲道理的人也不敢胡来,都要收敛。村里人都说,如果现在的干部都能像父亲那样,共产主义早都实现了。可是在我们心里,父亲是一个好干部,一个很磊落,很正直的人,但是不是一个好丈夫。

我们兄弟姐妹五个,都是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我出生在隆冬,那时家里穷的要烧炕的柴火都没有,母亲就抱着我,把哥哥姐姐的脚放在她肚子上暖,母亲坐在炕上,用自己的体温暖炕,她暖热一处,就把我们放在那里,然后她又挪身暖另一处。以至于母亲落下疾病,即使天热也怕冷。

我们的穿戴都是母亲亲手做的,白天要去生产队劳动挣公分,晚上熬夜纺线织布,经常我们一觉醒来,母亲还在昏暗的油灯下,纺线,拉鞋底,她把油灯压的很低,怕费油。母亲还省吃俭用买了一本裁剪的书学习,自己学会了裁剪做衣服,她经常给免费村里人裁剪衣服,小时候,每到下雨天,家里就有村里的妇女们拿着布料找母亲做衣服,母亲经常熬到半夜。村里的女人们都说母亲做的衣服既时兴又好看。

姐姐三年级的时候,母亲生了妹妹,接着又生了弟弟,于是姐姐就辍学在家帮母亲带弟弟妹妹,一带就是三年,一次放学,姐姐抱着妹妹飞快的跑出家,母亲以为有啥事,跟了出去,结果看见姐姐问那些放学的娃,老师今天教了什么,母亲看见,泪流满面,第二天就去学校找到校长,求校长让姐姐插班读书。姐姐觉得她比同班同学大三四岁,也觉得这次读书的几会来之不易,所以姐姐学习非常刻苦,中考的时候,顺利考进了武功师范(咸阳师范)的前身,父亲到武功镇粮站交了60斤小麦,姐姐就成了商品粮的城里户口了。后来母亲回忆说,她当时看到姐姐问同学的情景,心里像扎了一把刀子样难受,她发誓,以后再苦再难也要让娃读书,她不要儿女们像她这样的的生活。

母亲爱干净,那时的土坯房用报纸刷上,看上去干净美观了许多,地面和炕沿,母亲过段时间就用白土水刷,刷过白土水的房间,干净整洁,还散着淡淡的泥土香。母亲坐在炕上拉鞋底的时候,我们姊妹几个就围着她耍,母亲有时候就给我们讲故事:孔融让梨的谦让,司马光砸缸机智,岳飞的英勇忠诚等等。有时候就给我们唱戏,三娘教子,四贤册,火焰驹。母亲唱的委婉动听,我们听得如醉如痴。一度使我的愿望是长大了去唱戏。唱累了母亲就念糊在墙上报纸上的标题或者一段文章,让我们找,于是,我们便在墙上找,谁先找到,母亲就夸赞鼓励,于是,平时没事干,我们都会趴在墙上看报纸,为的是母亲再次提问时最先找到。那时,我就很好奇,母亲整天那么忙,她是什么时候读完墙上的报纸的呢。也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兄弟姐妹都爱上了读书,后来,哥哥高中毕业在北京当武警,在王府井书店买了好多书,大多都是世界名著。比如,莫泊桑的《羊脂球》,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高尔基,巴金,郭沫若,还有四大名著等等。那时哥哥爱写作,还给《读者》和《人民文学》投过稿。哥哥退伍回家,把那些书全都带回家,上初中的我和姐姐如鱼得水经常读到半夜。几十年过去了,读过的书虽然大多忘记了,但是,书给我们带来的某些东西已经瘆入骨髓,无法更替。我们爱读书是源于母亲最初对墙上糊的报纸的提问,和讲的那些成语。乔治.赫伯特说: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

哥哥婚后三胎生了四个孩子,都是母亲帮着带大,特别是双胞胎的两个孩子,医院回来就是母亲日夜带,不吃母乳的孩子多难带可想而知,洗衣做饭不说,晚上还睡不好。接着就是妹妹和弟弟相继考上大学,那一年大学刚好一半自费,这对于农村一大家老的老小的小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父亲说,宁叫累死牛,也不让打住车。

母亲为了贴补家用,就每天医院门口卖菜合,稀饭。母亲是干净出了名的,所以她的菜合稀饭卖的很快。为了能多卖点,母亲每天不到4点就起床,和面,洗菜,熬稀饭。一坚持就是五六年。弟妹们毕业了,就不让她再去,她嘴里答应着,但是还是去了。

由于常年劳累,加上没休息好,就在弟弟刚大学毕业那年的十月份,母亲突发脑溢血住院,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母亲出院回家,在床上躺了半年,慢慢恢复了。病愈后的母亲由于是小脑出血,医生说会对智商有影响,所以,以至于母亲到现在一直情绪时好时坏。我们都知道这是疾病的折磨,也常常配合她发发脾气。

母亲病愈的第二年春天,虽然后遗症使她整天眩晕,时清醒时糊涂,但她还是在清醒的时候给弟弟妹妹们做了好多小孩衣服,她说她怕等不到弟弟妹妹们结婚,她要赶紧做好。

从母亲得病到现在16个年头已过,父母现在儿孙满堂,如今兄弟姐妹们也都事业有成,哥哥的四个孩子也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两个侄女也都出嫁。哥嫂在家全力照顾父母。哥嫂很孝顺,把母亲照顾的很好。

今年五一,母亲由于发烧,烧退了后完全痴呆,看着痴痴呆呆的母亲,我们心里像刀割般难受。

我苦命的母亲,从小没有母爱,受苦受难,现在该享福了,却被病折磨的痴痴傻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我们该拿什么孝敬您,我的母亲,唯有多陪伴,多照顾,多让您开心。

如果有来生,我们还要做您的儿女。

作者简介:

董苏玲,笔名破茧成蝶,热爱文学,喜欢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喜欢这样一段话:笔下风物因嫣然而微笑,因热爱而美丽,因精神而本直,因艺术的再塑而生命无穷。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版权属于作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cxby/1439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