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病例是由医院分享的脑血流灌注SPECT/CT断层显像病例,欢迎大家转发、观看。
1
病史摘要
患者,女,50岁。主诉:右侧肢体无力约1个月。
现病史:-02-04患者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倒地不起,意识清醒,言语含糊不清,约半小时后缓解。-02-05患者出现心慌,持续约10min,当时测量血压/99mmHg。-02-15患者行经颅底多普勒检查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约半年余,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无结核病史,无重大外伤、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家族史:父母已故,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2
检查方法
检查类型:脑血流灌注SPECT/CT断层显像显像设备:SymbiaIntevo16;SceniumDBComparison后处理软件
显像方法:
1.视听封闭15min后静脉注射99mTc-ECD19.6mCi,于45min后行SPECT断层图像采集。
2.患者取仰卧位,胶带固定头部。探头围绕患者头部旋转°采集图像,低能高分辨准直器,采集矩阵×,采集时间20s/帧,以3°/帧步进,共采集帧。
3
检查结果
根据患者病史,行99mTc-ECD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显示:双侧颞叶、双侧额叶、双侧小脑见脑血流灌注降低。MRA检查:1.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2.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3.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诊断意见:
(1)烟雾病;
(2)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
(3)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4)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完善检查后行双侧STA-MCA皮层双支搭桥术+硬膜翻转+硬膜修补颅骨成形术。术后予以抗血小板、抗炎、补液对症治疗,嘱1年后返院复查脑血管造影。脑血流灌注图像:
术前术后3D-SSP:
术前检查结果显示双侧颞叶、双侧额叶、双侧小脑见脑血流灌注降低。术后双侧颞叶、双侧小脑放射性浓聚程度较前增高,提示脑血流灌注较前明显改善。
MRA:
术前术后术前MRA:1.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2.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3.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术后MRA:1.双侧STA-MCA皮层支端侧吻合术后;2.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4
病例讨论
烟雾病(Moyamoyadisease,MM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颅底动脉血管闭塞性疾病,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脑底部出现新生血管网为特点,该病呈慢性进行性改变,病程长,临床症状隐匿而不典型。多数患者在发病早期未及时就诊,直至病情进展出现明显症状时,才进行检查而确诊[1]。烟雾病的病因机制复杂,可能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感染、免疫反应、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弹性蛋白堆积等[2]。临床表现可分为脑缺血和脑出血两种类型,成人以脑出血为主,儿童以脑缺血为主[3],主要累及颈内动脉供血区,尤其是额叶、颞叶、顶叶,少数累及基底节区,脑血管造影(DSA)可清晰显示颈内动脉和颅内血管整个Willis环,是诊断烟雾病及术后疗效评估的“金标准”[4]。SPECT/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作为一种成熟的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价“烟雾病”等疾病脑组织血流状况的改变,具有DSA、MRI基本同等的影像学价值,并具有无创、方便、灵敏、可定量的特点。利用SPECT/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对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改变进行观察,不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还可以评估脑缺血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以及进行脑血管重建术的必要性,在疗效和预后的评价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5]。综上所述,SPECT/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应用于烟雾病具有以下特点:(1)术前评估脑缺血的区域、范围和程度;(2)术后或治疗后评价脑血流改善的情况;(3)可进行局部脑血流量的定量和半定量测定;(4)安全无创。因此,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SPECT/CT)在烟雾病诊断、疗效评价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1]FuluiM,KonoS,Sueishik,etal.Moyamoyadisease.[J]Neuropathology,,20:61-64;
[2]张正善,段炼,杨伟中,等.烟雾病的病因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7:-;
[3]KurodaS,HoukinK.Moyamoyadisease:currentconceptsandfutureperspectives.[J]LancetNeurol,,7:-.
[4]ScottRM,SmithER.MoyamoyadiseaseandMoyamoyasyndrome.[J]NEnglJMed,,28(3):-.
[5]任斌,段炼.年烟雾病(Willis环自发性闭塞)诊断治疗指南(日本)的解读.[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11:6-9.5
作者介绍
齐永帅
医院主治医师
从事核医学技术工作4年,有着丰富的核医学临床技术工作经验。中文文章14篇,英文文章3篇。广东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SPECT委员、广州市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医师分会委员等。
李贵平
医学博士、中科院博士后,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从事临床核医学医、教、研工作35年。担任中国核学会放射性药物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防护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核学会核药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核医学科分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分会核医学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实验核医学学组委员,主持和参与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等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发表学术及科研论文多篇。参编专著10余部。
感谢医院的精彩分享!欢迎在留言区分享您对于本病例的讨论和见解。希望更多核医学同仁分享更多精彩病例,共同交流碰撞出核医学的新思路与新发展!投稿邮箱(同步发送):
sxmipmci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cxby/1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