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即“卒中”,又名偏枯、击仆、大厥、薄厥,还包括瘖痱,如《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素问·生气通无论篇》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素问·脉解篇》:“内夺而厥,则为瘖痱”。主要见证为卒然昏仆,后遗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症或无昏仆仅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因其来势凶猛,后患无穷,如大风倾倒楼厦故名中风。中风产生机制为素体肥腴,膏梁厚味致痰湿内生;或七情失节、忧思恼怒、郁而化火或将息失调,纵欲房劳致阴虚阳亢。总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或湿浊内生,痰瘀互结所致。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亦即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性及脑缺血性两类疾病,脑出血性疾病分为脑溢血和蜘网膜下腔出血,脑缺血性疾病则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中风是一种对中、老年人威胁较大,发病率颇高,后遗症不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在世界人口死亡率中占第三位。因此,对中风先兆的预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远期先兆
1.记忆障碍 以健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为远期先兆特征,并以近期遗忘、尤其人的姓名遗忘为甚。但理解力及远期记忆良好。其产生机制为痰瘀阻络,导致脑髓空虚、脑脉气血不运之故。主要为颈内动脉供血不良,形成大脑皮层额叶慢性缺血缺氧所致。
2.感觉异常 以肢麻、尤其指麻为最常见,有的形成头皮麻木,病机为痰瘀阻络,气血失运所致,主要系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良的缘故。
3.异常动作 以头摇、肌肉眶动、口角撮动,下眼皮跳为常见,产生机制为风阳上扰肝风欲动,即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脑部血液的供应由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完成,颈内动脉的第二分支——大脑中动脉,主要供养大脑皮质,故健忘、记忆力减退、一过性失语、失明皆与大脑中动脉硬化、管腔狭窄有关,而眩晕等,则是由椎基动脉硬化小脑供血不良引起的。
上述症状属中风远期先兆,可先露于脑卒中前数月至数年。金·刘完素曾提出中风的远期先兆为三年。其曰:“中风者具有先兆之证,凡人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颇有实践意义。
(二)近期先兆
1.眩晕、头昏 这是中风常见先兆之一,其机制为痰浊上壅,瘀阻脉络,或上盛下虚、肝风欲动。
2.一过性失语、失明、神志丧失 由于脑络高度瘀阻致脑海失养之故,现代医学认为可因供养脑血液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硬化,管腔高度狭窄,或血管收缩,致大脑皮质短暂性缺血而出现上述症状。
上述近期先兆可发生于中风前数日至数月。
(三)前夕先兆
1.嗜睡、迷糊 精神痿靡、昏昏欲睡,这是由于脑络高度瘀阻、血行失运之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椎底动脉管腔狭窄,供血不良所致,为脑血栓形成前期,这是中风的较近先兆,多出现于缺血性脑出血之前夕。
2.头痛、恶心、眩晕 头痛由不定性变为持续性,部位亦由不定变为固定。有的比较剧烈,甚至恶心、眩晕,此系肝阳上亢,肝风升动,上扰清空,乃祸不旋踵之兆,为出血性脑卒中的信号,此系脑血管高压,管壁紧张之极,脑血管破裂的前兆。
3.频发肢麻、行走跌半 由于脑络高度瘀阻、气血不运,远端供血不良所致,常出现于缺血性脑卒中,脑血栓形成的前夕。
上述先兆可发生于中风前数小时至数日。
典型案例:
钱某,男,62岁,阵发性左侧肢体活动不利,麻木1天,发作时持续数分钟。既往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现规律口服用药,血压及血糖控制不佳,经头CT检查,诊断为:中风先兆,予我院特色醒脑通督针法,配合中药辩证施治,控制基础疾病及西医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平稳,未再次发作,10天后出院。3年来入我院多次门诊治疗,病人上症未再次发作。
方法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fbpcw.com/cxby/13524.html